第05版:专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9月23日 星期

薛永振:一次阅兵 一生难忘

薛永振获得的奖章、纪念章。

□文/图 本报记者 吴艳敏

今年,薛永振29岁。10年前,19岁的他参加了2009年国庆60周年大阅兵,是履带自行高炮方队的一员。

9月21日,记者来到市区辽河路西段薛永振家。回忆国庆60周年大阅兵,他一脸自豪。

“经过天安门时,心里除了自豪还是自豪。”薛永振说,阅兵经历一生难忘。

参阅官兵千里挑一

2008年11月,正在驻地洛阳训练的薛永振接到一份上级通知。

“当时也没有告诉我们是什么任务。我们先是训练,然后进行筛选。我被选中了,而后到安阳继续训练。”薛永振告诉记者,在安阳,他们又经过第二次筛选。之后,他才知道是要去北京参加国庆60周年大阅兵。

这让他兴奋不已。薛永振说:“那时候部队还是保密单位,我特别想把这件喜事跟家里人分享,但不能说,只能把高兴埋在心底。”

薛永振的妈妈张焕玲告诉记者:“直到阅兵结束,我们才知道孩子参加阅兵了。那一刻,我们都非常自豪、骄傲。”

在安阳过完春节,薛永振和战友们一起坐火车到北京阅兵村,继续训练。

“参加阅兵的官兵可都是千里挑一的,标准体重、身材匀称、体态挺拔、仪表端正。我记得,当时我们方队对人员身高的要求是一米七九至一米八二之间。因为我们是装备方队,所以对人员政治上的要求更加严格。”薛永振告诉记者,他的身高正好是一米八二。

无人喊苦无人退出

与徒步方队不同,由于是乘车接受检阅,薛永振和战友们最重要的训练项目是“练站”。

“每天,上午4个小时,下午4个小时,晚上是体能训练,偶尔还要加个班。”薛永振说。

为了让军姿更挺拔,大家想出了各种办法。薛永振回忆说:“当时,我的右肩因为经常扛枪而下垂。为了以更好的姿态受阅,我就在腋窝下夹了一颗钉,姿势稍微有点不标准就会疼一下,提醒自己打起精神、保持好姿势。”

“每天站军姿,会不会厌倦?”当记者问。

薛永振笑着告诉记者:“刚开始的时候,很多战士没有适应高强度的训练,中暑很常见,但全队没有一个人喊苦,更无人退出。这事是荣耀,一生就这一次,很多人想来还没机会呢。”

“三十八九(摄氏)度的天气,每天训练结束,大家的衣服都湿透了。”薛永振告诉记者,每个人都把参加阅兵看成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一生最难忘的经历

记者采访时,薛永振多次说道:“阅兵任务是神圣的,也是最有挑战性与最难忘的。”

薛永振告诉记者:“在阅兵村训练虽苦,但是伙食很不错。同时,还常有文工团的官兵到阅兵村慰问演出。为了减少压力,我们还没事看看书,看看电视和报纸。这样一来,一到训练场,战友们各个都精神抖擞。”

薛永振回忆说,正式阅兵前最后一次演练,场面震撼人心,让人热血沸腾。

“当我们方队经过天安门时,心里那种激动无法用言语来形容。”薛永振说,对于所有受阅官兵来说,在天安门前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是一生最难忘的经历。

薛永振说,现在想起阅兵及集训的那段岁月,一幕幕涌上心头。一起流过的汗水、一起喊过的口号,队员们之间的鼓励、安慰,一切都历历在目。

薛永振说:“为了国庆60周年大阅兵,我们努力过、付出过,流过汗、流过泪。阅兵经历给我的军旅生涯留下了最辉煌的一页。我为参加过国庆60周年大阅兵而感到骄傲。”

对于今年的国庆70周年大阅兵,薛永振说:“现在国家的发展一日千里,期待国庆70周年大阅兵更加精彩。”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