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臣
9月20日,河南省大型文化志愿公益活动——“寻找村宝”郾城区启动仪式在裴城镇举行,这也是郾城区举办的首届“寻找村宝”活动。(详见本报昨日03版《郾城区首届“寻找村宝”活动启动》)
悠悠岁月长相忆,煌煌故土总关情,乡村永远是人们抹不掉的记忆和牵挂。在很多人心目中,乡村的土墙、儿时玩过的游戏、夏夜的蝉鸣,无不寄托着浓浓乡愁。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统乡土文化的生存土壤发生了改变,乡村文化出现了逐渐消解的趋势,许多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民间传统技艺濒临消失。保护乡村文化,留住乡愁乡韵,也成了摆在有关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离开了文化,乡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前我们应该看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但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却略显单调,过去村里有舞龙舞狮、扭秧歌、唱大戏等传统文化活动,现如今这些几乎都很少见了,再加上村里大部分人外出务工,乡村似乎少了几分热闹劲儿。不少村民都发出这样的感慨:“生活富裕了,日子却空落了”。使乡村的文化生活丰富起来,让乡村的乡情乡愁有所依,这是当下许多乡村所欠缺的。
透过新闻报道我们看到,郾城区举办的首届“寻找村宝”活动,寻找具有文化技艺、文化符号的能人,助孤济困、向上向善的爱心人士,有传说、有故事,德高望重的乡贤等,再由文化志愿者帮助“村宝”创编不同形式的文艺作品,让“村宝”讲出来、唱出来、舞出来、画出来,这不仅能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能让群众感受到乡村文化的魅力,对于传承乡村文明、重构乡村本土文化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此举值得借鉴和推广。
文化是乡村的根,根深才能叶茂。走好乡村文化兴盛之路,除了开展“寻找村宝”这样有意义的活动之外,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去做。比如,可以创建乡村记忆馆,把现有的乡村资源进行整合,对乡村农耕文、历史文化进行集中展示,通过这种方式唤起村民们情感上的共鸣,增强人们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