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桂梅
小时候,除了打赤脚,根本不记得都穿过什么样的鞋子。记忆中第一次穿到脚上的鞋子,还是借小伙伴儿的。因为要到姥姥家走亲戚,母亲就到邻居家借了一双八成新的鞋子。我穿上以后,觉得漂亮极了,而且以为就是自己的了。从姥姥家回来以后仍然不肯脱下,母亲让我赶紧还给小伙伴,我不肯,想再穿一会儿过过瘾。就在这时,小伙伴看见了,追过来讨要,我当然不肯给,母亲非常生气,打了我一巴掌,拿个红薯哄着小伙伴儿,把她送回了家。
第二次关于鞋子的深刻记忆是一双蓝色带白边的运动鞋。不知道上几年级,看到小伙伴穿着那样的鞋子,非常神气,我也很想拥有一双。每次给母亲提要求的时候,她都说没有钱,等宽裕了一定给我买。那个春节,每次上交给母亲压岁钱的时候,我暗暗记下数目,以便确认是否够买一双那样的运动鞋。
记得那天放学路过商店的时候,那双蓝运动鞋就摆在橱窗里,我踮起脚趴在柜台边上,要求看看那双鞋。店员大概不忍心拒绝,可也觉得肯定是无用功,一边递给我一边说:“你又不买,看了也是白看。”我很不服气地说:“我下午来买!”在我的意愿里,我今年有足够的压岁钱,能买这双两元钱的鞋子。当母亲明明白白告知我买不起的时候,我伤心地哭了,为了那双鞋,更为了我给人家的承诺。
我第一次穿皮鞋是高三毕业那年,是我姐姐的嫁妆。她穿不惯带跟儿的鞋,也不舍得穿,就送给了我。其实这双鞋子比我的脚大了不止一个号码,穿起来像只小船,但我却视若珍宝。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我跳过餐厅后边的排水沟,一只鞋子居然飞了出去,落到了污水里,惹得旁边的同学哈哈大笑。这双鞋子虽然不合脚,但和露着脚趾头的布鞋相比,还是胜过千万倍,我为有一双红皮鞋而感到自豪和骄傲,因为我看到了同学们那羡慕嫉妒恨的目光。
我考上了师范学院的那个夏天,一位城里来的驻村干部看到我的鞋子,很感慨地说:“你都是准大学生了,还穿这样的鞋子,真是个朴素的好姑娘。”我当时还在想:我的鞋子很不错的,是皮鞋,同学们没有,姐姐都舍不得穿。回到家,我仔细地审视了我引以为荣的红皮鞋:鞋面因为掉皮儿而显得坑坑洼洼、皱纹密布,鞋底上粘着拔草留下的泥土,鞋跟上的皮子已经磨破飞起,露出了里面的木头……
上师范学院是我生活的转折点,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鞋子,尽管不能随心所欲地买鞋子,却可以省下生活费,每年买两双心仪的鞋子。毕业以后,月工资一百多,稍微紧缩一下开支,就可以买回梦寐以求的皮鞋。不仅给自己买,还给父母姐妹们买,感觉自己仿佛是个腰缠万贯的大老板。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买鞋子已经达到了“随心所欲”甚至是“丧心病狂”的地步。这么说吧,冬有棉,夏有单;皮鞋、革鞋、布鞋各种材质应有尽有,舞鞋、绣花鞋、运动鞋、休闲鞋各取所需;高、中、低、平跟款式各异;圆头、尖头、扁头、方头各领风骚;镶钻、抛光、漆皮、翻毛精彩纷呈。打开鞋柜,自己都有种琳琅满目的感觉,每次挑选鞋子之前,都要先欣赏一下,然后陶醉在拥有各种鞋子的幸福里,差点忘了是来穿鞋子外出上班。
鞋子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鞋子虽小,但它是祖国逐步发展并日益富强的一个缩影,也是新中国70年辉煌历程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