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人文沙澧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9月26日 星期
■“漯河解放之路”系列报道
那年,解放大军来到裴城村

沙北县委办公旧址。
←洄河石拱桥如今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年村里驻扎的有刘有光和周希汉两位将军,就是在这座桥上贴的布告。

裴城村位于郾城区裴城镇西南部,紧邻省道洛界公路南侧,因唐朝宰相裴度的姓氏而得名。村内历史底蕴丰厚,古建筑群多,且保存良好,现有东西和南北两条主街,东西街为古代的官道。这条官道上,不仅有1947年作为沙北县委的办公地点,还有解放军张贴布告的洄河石拱桥和居住旧址。虽然已过去了70多年,可这些红色印迹依然存在。9月22日,记者走进裴城村,探寻这里的解放故事。

□文/图 本报记者 姚晓晓

1

这里有沙北县委办公旧址

裴城村东西两条街交会处是该村地势较高的的地方,被村民们称为十字街。在十字街口向西50米,有一座蕴含着浓郁历史气息的两层小楼,这里就是新中国成立前中共沙北县委曾经的办公地点。

1947年7月,解放战争进入战略进攻阶段,国民党反动派节节败退,国内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建立新政权,开展新工作,成了当时的主要政治工作。

10月,陈谢兵团主力越陇海路南下,向南召、方城、舞阳以北一线展开,歼灭豫西各县反动武装,开辟根据地。他们首先解放了叶县,紧接着,又解放了襄城县。

今年89岁的裴城村村民王会安告诉记者,襄城获得解放后,国民党军队并没有罢休,他们以郾城蔡姓伪县长为首的一杆人马乘着夜色从裴城出发,要到襄城县攻打解放军,欲夺回襄城。当时村里的百姓纷纷议论说:“这不是螳臂挡车吗?”

等到第二天的下午,这些人就夹着尾巴回来了,他们在裴城街大桥下面洄滨中学门口的小饭馆里吃饭,为首的还在那里发表了一通“高谈阔论”:“真该失败!真该失败!国民党的正规军在襄城县都不敢打解放军,谁再打解放军不失败才怪哩!”

1947年11月,陈谢兵团解放了沙北,在这之前,彭干卿任豫陕鄂地委副专员。他和陈赓将军精心策划了沙北县和党的地方武装力量路西支队的创建工作。豫陕鄂五地委根据毛主席农村包围城市的伟大战略部署,决定在襄城、郾城、临颍、舞阳、许昌诸县的接合部创建沙北县委,政府机关首先驻扎在襄城县姜庄乡姜庄村。

“后来,县政府又迁址到舞阳县侯集镇大张村,最后迁到了裴城镇裴城村,办公地点就设在了村里官道上的娄登甫的旧宅。”舞阳县文史调研员张韶基说。

当时新设立的沙北县人民政府管辖范围比较广,从襄城县的北汝河以东、文化河以南划归沙北县;舞阳县的侯集镇、章华乡、北舞渡镇和拐子王乡的南半部分划归沙北县;郾城县的西部分乡镇归沙北县;临颍县的南部分乡镇归沙北县。并相继建立了樊湖、纣城、北舞渡、台王、大张、麦岭等六个行政区。各行政区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剿匪、起枪、征兵、征粮、土改、支前等。

2

村民给解放军送粮食

1947年11月底,陈谢兵团的队伍雄赳赳气昂昂地从西往东而来,因为苏庄村有寨墙,又紧邻大路,这个村又是地下共产党员活动的重点村,经过周密的安排后,陈谢兵团的前线司令部就驻扎在裴城村西的苏庄村苏兰贵的家中,其他的干部战士分别安排在村民的家里。

解放军进入裴城村后,有的住在了洄滨中学西北角的民房里,有的住在了居民的家中。王会安老人家中住的是一位排长和十多名战士,提起当时解放军在村里的情景,王会安老人记忆犹新。

王会安告诉记者,解放军对村民非常好,而且格外爱护孩子。路过大徐村的时候,有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和她母亲在路边坐着,解放军队伍的人说:“挪挪,挪挪!别碰着小妮了!”

“当时解放军的部队人很多,大多都是山西人,但他们枪很少,有的背着手榴弹,有的抬着高梯子,有的背着铁镐、铁锹,迫击炮很少。”王会安说,当天晚上,在他们家居住的那名排长在和母亲说话时,担心母亲冷,让母亲披上他的大衣。临走前,还非要给他家留下一袋面粉。

曾经的洄滨中学如今也成了裴城村小学,西北角的民房也已经重新修建了,再也找不到以前的痕迹,但村里的老人们都知道,这里曾经是解放军居住过的地方。

据张韶基介绍,解放军在这里居住时,条件非常艰苦,虽然是冬天,但由于没有床铺,战士们都是在地上打地铺睡觉,不少村民们还自发给解放军送粮食。

村里十字街口向西150米的洄河石拱桥如今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年村里驻扎的有刘有光和周希汉两位将军,他们就是在这座桥上贴的布告。

“当年解放军的队伍走到桥北的时候,在柱子上张贴了布告,布告的大致内容是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安抚百姓,号召老百姓在家里都不要动,不要乱跑,下面的署名就是刘有光。”张韶基告诉记者。

这期间陈赓也经常来到裴城村,安排作战计划,当时裴城以西是解放区,以东是敌占区,从裴城往东九公里就是新店街,当时新店街还是国民党的保安团在管理,老百姓还生活在苦难之中。

为了解放新店,陈赓命人找一个牢靠的送信人,以讨饭为幌子,安全地把信送到新店的地下共产党员的手中,为解放军攻打新店传去了重要信息。

3

年轻人积极参军

在裴城村的西北角,有一处长满杂草的院子,院子里只剩下一些已经坍塌的土围墙院,原来房子的模样早已荡然无存,这里却是当时沙北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居住的地方。

院子的西隔壁是村民雷振乾的家,今年88岁的雷振乾眼不花、耳不聋,提及和曾经的县领导做过邻居,雷振乾非常自豪。他告诉记者,当年这个院子里很是热闹,几位县领导都在这个院里居住,还有很多人来汇报工作。

“几位领导都很和气,没有架子,对周边的邻居也都很好,他们经常在院子里商量工作,特别随和,点子也多,还爱给我们几个孩子讲他们出去打仗和抓土匪的故事,外出办公回来的时候就给俺附近的几个小孩买糖吃。”雷振乾说。

由于共产党员的优良作风深入人心,沙北县委在裴城村办公期间,附近村庄的不少青年都积极应征入伍。

1948年11月底,沙北县委顺利完成了上级布置的各项任务后,宣布沙北县武工队解散,各回各村配合政府开展大生产运动。12月,沙北县委解散,各行政区又归原来的各县管理,沙北县主要领导人随大部队南下,加入到解放全中国的队伍中。

如今的裴城村有3800多口人,3700多亩耕地,主导产业有林果、蔬菜,村民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为了传承红色基因,村内经常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村里的历史文化遗迹也都被保护起来,夏季雨水增多时,村内的池塘莲花盛开,蝉鸣蛙叫,景色甚是迷人。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