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剑锋
关心关爱残疾儿童、开展送爱心上门服务活动、组织棋牌竞技赛……近来,市残联积极开展各类助残志愿活动,为残疾人提供服务,丰富残疾人的精神生活。通过开展志愿活动,志愿者们也提高了责任意识与奉献意识,有力推动了助残风尚形成。(详见本报昨日02版《扶残助残在行动》)
在漯河,无论是各种帮扶政策,还是各类公益活动,这些年从政府到民间对残疾人倾注了很多关爱,而且是越来越精准化、精细化。事实上,在残疾人这个庞大群体中,他们家境各不相同,需求也就不同:有的渴望就业援助、创业指导,有的盼望摆脱困境,有的希望出行无障碍……关爱残疾人,既要“面向全体”,构建家庭、政府、社会齐抓共管的责任体系,不让一名残疾人在小康路上掉队;也应注重“量体裁衣”,根据残障的不同情况提供物质和精神双套餐,从而抚平家庭之伤、社会之痛。
换句话讲,唯有在精准上下功夫,才能让残疾人过上幸福有尊严的生活。因此,围绕残疾人“康复服务身体好、安置就业工作好、自由出行环境好”,要多一些换位思考,多一点举手之劳,从细节入手,从点滴做起,考虑周全,服务周到。比如,在工作上,既要给予创业指导、政策平台扶持,也要提供就业援助、多辟公益岗位;又如,在交通出行中,应扫清盲道等无障碍设施给残疾人出行留下的“最后一米”障碍;再如,在生活中,哪怕是一块面砖的光洁度、一张桌椅的高度、一个按钮的尺度,都应该充分考虑残疾人的生活习性和便捷程度。无论是政府部门、专业机构,还是社会组织、志愿团体,助残都应摒弃“形式思维”,真正融入残疾人的内心世界,给予他们需要的关爱与呵护,为他们脱贫、康复、就业和参与社会提供更多保障措施。
作为一个数量众多的特殊群体,残疾人工作生活得便利与否、幸福与否,关乎我们这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和谐指数。助残是要付出百倍耐心和千倍努力的事情,只要我们在精准精细上做文章,在落实落细上下功夫,真正把他们的合法权益、合理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就一定能让幸福的微笑常驻残疾人的脸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