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将举行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中,阅兵是备受期待的一项。阅兵是国家对武装力量进行检阅的仪式,自古就有。自先秦开始,阅兵就成为定制,一般在秋冬季节举行,展示军容军姿、新型战服和武器装备等。在历史上的多次阅兵活动中,明成祖于永乐十九年调动十万军队举行的一次大阅兵,曾经惊艳了世界。至今,阅兵始终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倍感荣光和振奋的庄严盛典。
壹
阅兵自先秦开始
阅兵作为传统军事仪式,以田猎的最初方式发展演变至今。从《周礼》《礼记》等先秦典籍中可以看出,先秦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阅兵仪式的雏形。那时已经有了常备军性质的国家军队,并且有了金属兵器和战车,具备了阅兵的基本条件。武王伐纣之前,曾经在今河南孟津组织军事演习,吸引了多个诸侯国加盟,为伐纣做准备,史上称其为“孟津观兵”,这是历史上比较早的规模较大的阅兵之一。
到了春秋时期,阅兵活动开始频繁起来,只是阅兵的形式是以打猎方式进行。军队列好阵势,最高统治者或长官在阵前先用弓箭射猎禽兽,然后检阅部队。当时人们把这种活动称作“搜”(意为春天里打猎),以后又发展为定期检阅军队或战车。检阅步兵每年一次称作“搜”,检阅战车三年一次称作“大阅”,检阅步兵和战车五年一次称作“大搜”。受农耕社会的影响,军事演习一般安排在秋冬农闲时期。据《汉书》记载,“春振旅以搜,夏拔舍以苗,秋治兵以狝,冬大阅以狩,皆于农隙以讲事焉。”分别在农历二月、五月、八月和十一月的农闲时节以狩猎的名义进行军事演习,以训练和整顿军队。其中,以冬季十一月的大阅最为隆重,是对军队日常训练成果的年终检阅。
此后,秋冬阅兵活动逐渐发展完善成为君主亲自主持的国家性军事礼仪。西汉时,汉军经常举行各种规模的军事演习,对军队进行校阅、考核。无论是中央军还是地方军,每年秋季都要举行一次,这被称为“秋射”“校阅”或者“都试”。到了唐代,阅兵成为军队训练的重要形式,几乎每年秋季都会举行阅兵仪式。在大军出征或凯旋时,皇帝也要亲自阅兵,检阅部队的同时展示武力。即便到了“重文轻武”的宋朝,秋冬阅兵的习俗也沿袭下来,并且逐渐形成了制度。
明朝的阅兵,每年年终考阅一次,三年大阅一次,也称“小阅”和“大阅”。清朝大阅的制度更加完善,大阅的地点主要在南苑、卢沟桥、多伦诺尔(今内蒙古多伦)、畅春园等地。除了皇帝亲自阅兵外,还会钦派知兵大臣数员前往阅兵,阅兵内容有“军容、军技、军学、军器、军阵、军律、军垒各项”。
贰
“方阵”什么样
古代阅兵也讲究“队列”和“阵形”。《尚书·牧誓》记载,三千多年前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时,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西南)举行大战前阅兵仪式。仪式开始前,周武王命令:“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这些都是对队列的要求,意思是,举起你们的戈,排好你们的盾,立好你们的矛。
但古代阅兵的阵形与现代的“方阵”并不是一回事。阵形又叫阵势,或阵法,是实用战术,善战者无不通晓阵法。先秦时已有一套相当成熟和实用的军事阵法,战国军事家孙膑总结出十大阵形。《孙膑兵法·十阵》称:“凡阵有十:有方阵,有圆阵,有疏阵,有数阵,有锥行之阵,有雁行之阵,有钩行之阵,有玄襄之阵,有火阵,有水阵。”
在古代所有阵形中,大概要数诸葛亮的“八阵图”最出名。所谓八阵图,就是八种攻防方式,分为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形,民间称之为“八卦阵”。
叁
如何“安保”
阅兵是国家级重要活动,不能有丝毫闪失,历朝历代都是下“死命令”,确保大阅兵“万无一失”顺利进行。那么,古代阅兵如何做好安保工作?
从隆庆三年大阅兵来看,明朝大阅兵安保工作做得十分到位。在大阅兵正式开始前几天,阅兵场所便要“戒严”,时称“预肃教场”。《明史·军礼志》记载:“总协戎政大臣、巡视科道督率将领军兵预肃教场。”从记载看,戒严工作由“阅兵总指挥”负责。
阅兵途中的安保同样要一级防卫,三大营官军备好甲胄器杖,将官四人统领马兵二千人跟随皇帝。前往大阅兵现场的人员全都配挂“出入证”——腰牌,并统一着装,穿大红便服,提前到达大阅兵现场指定位置,即所谓“关领扈从,牙牌悬带,先诣教场”。
肆
移动战车不可或缺
战车大约在距今4000年的夏王朝初期就已成为军事装备。到商王朝,战车功能已很丰富,从河南安阳殷墟考古发现来看,商王朝的战车独辕、双轮、长毂、扁方车厢,车上装备有弓箭、盾牌、戈、矛、殳、短剑等各种兵器。每辆战车上载3名士兵,其中一名为驭手,负责驾车,另外两名分站两侧,负责作战,远用弓箭,近用戈矛。
春秋以后,战车种类相当齐全,分为攻车、守车、副车、阙车、指挥车等不同用途。秦汉时期,战车不仅功能强大,其数量也大增。大阅兵中“战车方阵”最为抢眼,这从西安发现秦兵马俑坑便可看出。
就战车而言,各朝阅兵看点大概是这样:先秦看“指南车”,这是先秦时高科技战车,可以自动识别方向,虽然不可能直接作战,但打仗出征时不可或缺;三国时看“木牛流马”,这种粮草运输车是当时最高效的运输车,系蜀国丞相诸葛亮发明;西晋看“偏箱车”,这是当时作战性能最出色的战车,由军事将领马隆发明,可攻可守,攻防两用;唐朝看“记里鼓车”,与“指南车”一样,系机械化自动工具,可自动记录行程……
宋朝以后战车制造装备进一步升级,有一个叫魏胜的武器专家曾发明了多款战车,其中的炮车便十分神奇。《宋史·魏胜传》记载:“炮车在阵中,施火石炮,亦二百步。”可见,这种炮车颇像那个时代的导弹发射车。
到了明代,阅兵时可以展示的先进战车更多了:装备“神机枪”的战火兵车、雷火车、全胜车、冲虏藏枪车、火炬攻城车……为此,明朝还专门成立了特种部队“车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