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人文沙澧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9年10月10日 星期

名人家风世代传


□夏爱华

家风,就是家庭的信仰。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受到良好家风的熏陶,那么成年后,他在为人处世上就会有“规”可依,时时坚守内心。《梁启超家书》《曾国藩家书》《颜氏家训》与《傅雷家书》并称我国“四大家教范本”。除此之外,许多历史名人的家风家训,也令人称道。

南宋诗人陆游,一生写下26条家训传给后人,告诫后代:“仕宦不可常,不仕则农,无可憾也。但切不可迫于衣食,为市井小人事耳。戒之戒之。”意思是说,官做不了一辈子,不做官则耕种,这样的人生也没有什么遗憾。切记,千万不要为了生计,去做些小人才做的坏事。除了这条家训外,他还殷切期望自己的后代能够注重道德层面的修养,成为一个善良、正直的人。有错必改,谦虚谨慎。淡泊名利,志向高远。严于律己,宽容待人。勤俭持家,俭朴生活。虚怀若谷,上善若水。胸怀宽广,心系苍生。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风:“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意思是,节俭使家庭兴旺,勤快使身体强健。既勤劳又节俭,才能远离贫贱。他不肯将金钱留给后人,在给女儿曾纪芬的信中说:“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盖子孙若贤,则不靠父辈,亦能自觅衣食;子孙若不贤,则多积一钱,必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大玷家声。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以银钱予后人。”意思是,为官应当清廉,当为民请命,不是为了发财。子孙全靠自己,何须父辈来帮衬。所以,绝对不留一文钱给后人。

清代第一才子纪晓岚家教很严,对子女有“四戒”“四宜”的要求。四戒是:一戒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四宜是: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四戒”与“四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告诉了后人什么不该做,又告诉了后人应该怎么做。这样的家训,内容简洁明了,含义深刻透彻。

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曾写过一副对联传给后代:“子孙若如我,留财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清代书画大师、“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52岁时才有了一个儿子。虽晚年得子,但家教甚严,从不溺爱。73岁时,病危的他把儿子叫到床前,说想吃儿子亲手做的馒头。父命难违,儿子只得勉强答应。可他从未做过馒头,请教了邻家阿姨后,费力流汗,终于做好了馒头。当他喜滋滋地把馒头送到父亲床前时,父亲早已断气。茶几上有张信笺,上面写着父亲的遗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无独有偶,民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这样说过:“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他的这句话,激励着当时一大批年轻有为的志士,他们努力奋斗、坚持不懈,最终走向成功。时至今日,这句掷地有声的话,依然深刻地影响着许多人的思维走向,成为很多人为人处事之标准。

好的家训,即成家风;而好的家风,便有可能成就人生的辉煌。


上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