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 泰戈尔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社会活动家。主要作品有诗作《吉檀迦利》,小说《两亩地》《沉船》等。
1913年,作品《吉檀枷利》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1915年 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作家、音乐评论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传记作品《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等。
1915年,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
1923年 叶芝
威廉·勃特勒·叶芝(1865~1939),爱尔兰诗人、剧作家。主要作品有诗作《当你老了》《丽达与天鹅》等。
1923年,作品《丽达与天鹅》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她那永远充满着灵感的诗,透过高度的艺术形式展现了整个民族的精神”。
1925年 萧伯纳
乔治·萧伯纳(1856~1950),爱尔兰戏剧家,共完成51个剧本。主要作品有《圣女贞德》等。
1925年,作品《圣女贞德》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由于他那些充满理想主义及人情味的作品——它们那种激动性的讽刺,常蕴含着一种高度的诗意美”。
1938年 赛珍珠
赛珍珠(1892~1973),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大地》《儿子们》《分家》《母亲》《爱国者》《龙种》等。
1938年,作品《大地》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她对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和真正史诗气概的描述,以及她自传性的杰作”。
1948年 艾略特
艾略特(1888~1965),英美诗人、剧作家、批评家。主要作品有诗作《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荒原》《四个四重奏》,论著《传统与个人才能》《批评的功能》《诗与批评的效用》。
1948年,作品《四个四重奏》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对于现代诗之先锋性的卓越贡献”。
1950年 罗素
罗素(1872~1970),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主要作品有《数学原理》《哲学问题》《教育与社会秩序》等。
1950年,作品《哲学·数学·文学》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表彰他所写的捍卫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种意义重大的作品”。
1953年 丘吉尔
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英国政治家、历史学家、传记作家,曾任英国首相。主要作品有《马拉坎德远征记》《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英语民族史》等。
1953年,作品《不需要的战争》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由于他在描述历史与传记方面的造诣,同时由于他那捍卫崇高的人的价值的光辉演说。”
1954年 海明威
海明威(1899~1961),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尔鸣》《老人与海》等。
1954年,作品《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其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对当代文体风格之影响”。
1968年 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说家。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千只鹤》等。
1968年,作品《雪国·千只鹤·古都》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他高超的叙事性作品以非凡的敏锐表现了日本人精神特质”。
1971年 聂鲁达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主要作品有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西班牙在我心中》和代表作《诗歌总集》等。
1971年,作品《情诗·哀诗·赞诗》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诗歌具有自然力般的作用,复苏了一个大陆的命运与梦想”。
1982年 马尔克斯
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2014),哥伦比亚记者、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百年孤独》《家长的没落》《霍乱时期的爱情》《迷宫中的将军》,报告文学《一个海上遇难者的故事》《米格尔· 利廷历险记》等。
1982年,作品《霍乱时期的爱情》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由于其长篇小说以结构丰富的想象世界,其中糅混着魔幻于现实,反映出一整个大陆的生命矛盾”。
2012年 莫言
莫言,代表作:《红高粱家族》《檀香刑》《丰乳肥臀》《酒国》《蛙》《生死疲劳》。
201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晚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