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我们无论干什么都离不开身份证。这个巴掌大的证件,记录了各种重要的身份信息。没有了身份证,我们将寸步难行。
现代身份证给我们丰富的生活带来诸多便捷。那么,在古代,人们拿什么证明自己的身份呢?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古人能享受到便捷的身份信息服务吗?
壹
人口流动管理严格
古代对人口流动管理比较严格,比如春秋战国、三国时期,那时候每个国家的人口很少,人口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军事、经济等综合实力。而且,国家的税收、徭役、兵役都是以户为单位,由于技术有限,财力不逮,统计一次户口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假如放开人口流动限制政策,则会出现本地有户籍记录但无人员可以征税、征兵的窘境,而流动到外地的人员,因当地没有他们的户籍资料,也无法对其进行征税等相关行为,会给国家造成很大损失。
因此,古代的普通人在户籍地很少迁徙,绝对没有我们现代人这么潇洒,拿着一张身份证走遍天下。
贰
秦国最早用上身份证
古代身份证主要有等级身份证、职业身份证和临时身份证。
历史上,秦国是最早使用身份证的国家。商鞅发明了“身份证”——照身帖,一块光滑的竹板,上面有持证人的姓名、职业、画像和公章。秦国要求人人有身份证明,否则会被重罚。如果店家私自留宿没有照身帖的人,被查住将治重罪。后来,商鞅逃亡时由于拿不出自己发明的身份证件,遭人举报后被抓。
叁
身份证信息简单
秦之后的许多朝代,“身份证”变得稀缺了,不是每个人都能申请上,逐渐成为特权阶级的专利。换句话说,真正持有身份证的人,也是真正有“身份”的人。此时,身份证上登记录入的信息更加简单。比如唐代,一般只有姓名和官职两项,再具体点,顶多注明“单位”,但不会有“出生时间”“性别”等现代这些重要的身份信息,有的甚至连姓名都省略了,仅一个物证而已。虽然简单,但上面也有现代身份证所没有的信息:如果持证人有兼职,必须在上面写清楚。这种身份证实质是一种“官员证”,写有姓名的,离休后要交公,作废终止;没有刻姓名的,需留给新接替这个岗位的人,继续使用。
肆
身份证造假 连皇帝都敢蒙
古代身份证制作这么简单,万一碰到假冒的怎么办,比如有人到路边的小作坊仿制一个,以假充真,冒名顶替别人去办个卡取个钱,这种情况确实很普遍。由于古代的假身份证比较猖獗,有的甚至连皇帝都敢蒙骗。为杜绝这些现象,有的朝代明确规定伪造、出借或冒用身份证的严重后果,明朝曾规定“借者与借与者同罪”;没有相应的身份证而去了不该去的地方(如混进后宫)、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如谎称当大官),则要“依律论罪”,而且这些条款被明确写在身份证上,以时时警示。
伍
唐公务员身份证设防伪标志
古代政府除对身份证严格管理外,还设置了防伪标志。
拿鱼符来说,这是古代最典型、最流行和使用时间最长的身份证,发明者是唐高祖李渊。李渊进入长安后,废除了隋朝旧的身份证制度,将隋朝使用的“竹使符”改成“银兔符”,接着又改为“鱼符”,有交鱼符和巡鱼符两种。鱼符分左右,上面刻有姓名和官职两项身份信息,左符放在内廷(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作为存根;右符交由持有人随身携带,作为身份证明。不同级别的人,鱼符的材质也不一样。亲王及三品以上官员的鱼符为金制;五品以上官员的鱼符为银质;六品以下官员的鱼符为铜制。为防止造假,唐高宗李治给鱼符配了一个相应等级的袋子,即“鱼袋”。鱼袋也使用相应的金、银、铜装饰。皇帝召见时,有符还得有袋。这些身份证是重要凭证,好比现在你要进出各种重要场所,门口例行检查的人认识你,也知道你是哪个单位的,但你必须签名、接受检查、登记身份信息一样,作为制度,人人得遵守。到了宋代,官员的身份证只用“鱼袋”表示,“鱼符”被废弃了。
陆
唐身份证五花八门
唐朝对身份证制度的推广和管理比较先进,连高句丽、安南等蕃国使者都发给不同样式的符,蕃国符分雌雄,雄符留在朝廷,雌符交给蕃国来使带回去。以后再有来臣,就用雌雄符相合来证明身份。
皇太子也有身份证,玉质的,不叫“符”,叫“玉契”。如果皇帝外出,皇太子代理国事,身份证又变成“龙符”;亲王或大臣留守,发给“麟符”身份证。
虎符,很有名气,是“军用身份证”,调兵的信物,战国和秦汉比较流行,分左右,右符放在中央,左符交给将领,两符合一才能调动军队。唐朝不用虎符的原因是为了避讳祖宗李虎之“虎”。
龟符,是女皇武则天时期的身份证,她改鱼符为龟符,可能觉得龟比鱼更珍贵、更受尊崇。亲王或三品以上官员的龟符为金制,由此还衍生出了一个词儿——金龟婿,意思是“优质女婿”。持有金龟符的最少也是三品大员,这样的女婿能不优质吗?“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为有》说的就是有龟符身份证的女婿。
柒
清身份证腰牌有画像
牙牌和腰牌是明清时期的身份证,一种小片儿,有象牙、兽骨、金属、木质等多种材质,材质越高级,说明身份越高贵。清代的身份证“腰牌”和现代身份证比较接近,腰牌上有姓名、年龄、单位、职业、官衔等。值得一提的是,比较高级的腰牌还有持证人的面部特征,据说都是请技艺炉火纯青的画匠打造的,非常逼真,或许这是现代身份证贴照片的起源。当时没有整容术,面部特征信息十分管用,想冒充很困难。
敕牒和告身是官员到地方上任需要的两种重要身份证明。敕牒就是吏部发的委任状,盖有吏部的印章,告身则记载着官员的姓名、籍贯、年龄、特殊外貌体征,以防有人冒领官职。
捌
职业身份证
相对于等级身份证,职业身份证和临时身份证更简单。职业身份证是根据从事不同工作制定的,比如僧侣,这种特殊“职业”需要四处游走传播佛法,很多情况下需要用到身份证明,度牒便是政府发给他们的专有“职业身份证”,登录了他们的本籍、俗名、年龄、所属寺院等详细信息。
玖
赶考学子有临时身份证
古代限制人口流动,赶考的学子和做生意的想要远离户籍住地到另外的地方,就得开具相关的临时身份证明,用来通关检查。这种身份证明,汉唐叫“过所”,宋叫“凭由”,明叫“路引”,作用一样,都是一种“临时身份证”。
延深阅读
为什么古代 没有身份证制度
为什么古代中国诞生了符牌、传信,却没有孕育出身份证制度呢?
早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便费尽心力将户籍制度与土地、赋税制度相结合,以预防人口流失:楚国的户籍册详细记录了居住者的居住地与身份;宋国的户籍册配有相应的地图;秦国更是实现了“国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的精细化管理。
可见,在古代君主眼中,人口只是活动的“财产”,所以户籍制度也就成了朝廷管控人口的工具。秦朝自商鞅变法后户籍制度愈加严格,每个人的户籍信息中甚至附有由画师所画“照身贴”,人口迁移时不办理“更籍”即为“阑亡”。
当人口成为“财产”,三六九等的划分自然也不可避免。秦国的户籍政策已经有了“宗室籍”“爵籍”等“高阶户籍”。西汉《户律》更进一步按资产将民籍划分成了“小家”“大家”“高赀富人”等户等,人口本身的“财产”属性进一步得到强化。
朝廷对人口的管控直到唐朝实施“两税法”才渐渐放松。其后经过明朝的“一条鞭法”、清朝的“摊丁入亩”层层推进,户籍政策与赋税制度愈加渐行渐远,人口的流动也由此摆脱土地的束缚。
按照明清两朝的发展趋势,身份证制度很可能在人口与土地、赋税脱钩的前提下逐渐发展出来。清末在“参考东西各国之良规”制定了《户籍法》。
综合自《山西晚报》《法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