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于助人,热心公益,帮助众多周边的困难群体走出困境……在广西桂林兴安县湘漓镇,提起王助成一家,很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孝敬长辈,见人有困难就帮,在王助成的带动下,妻子、儿女也经常尽自己所能参与志愿活动,全家形成一种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热心公益的好家风。近日,记者来到兴安县湘漓镇洲上村委,采访了这一家人。
父母的教诲铭记在心
记者见到42岁的王助成时,他正在村委会忙碌。谈起与志愿服务结缘的缘由,他说这离不开家风的熏陶。
王助成小时候家里很穷,父母靠务农养活三个孩子,家里可以说是“家徒四壁”。因为家里实在太穷,他很小就被送到外婆家,由外婆照顾。“在外婆家里,乡邻们都知道我家的情况,吃饭时总是主动叫我。”王助成说,他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从小就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
最让王助成铭记在心的是父亲患重病期间,亲友和乡邻们无私的帮助。他说,在他幼年时期,父亲突然患上了肝化脓的重病,不仅不能做农活,还欠下了不少钱。在父亲想要放弃治疗的时候,亲友们主动给父亲四处抓草药,并坚持给父亲服用。家里的顶梁柱病了,很多重活没法做,不少热心邻居主动上门帮忙。靠着大家的帮助,父亲的病奇迹般的好了,现在依然身体健康。
“太多太多的人帮助过我们,为此,父母总是跟我们说:‘以后有能力了,一定要帮助别人。’”王助成说,父母的这些教诲,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子里。后来,他亲眼看到,父母有能力时总是给陷入困境的亲友、乡邻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样的家风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用行动践行好家风
长大成人后,王助成总是尽己所能,为需要的人提供帮助。但是在他心里,总觉得这样做还不够。
2017年10月,王助成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则兴安本地志愿者队伍开展公益活动的报道,他的内心久久无法平静。“志愿者能去帮助别人,我也要成为志愿者。”怀着这个初衷,王助成通过朋友介绍,加入了兴安县本地的同心志愿者服务队。
成为志愿者后,王助成想办法抽出更多时间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当时,王助成和妻子在兴安县城经营一家烧烤夜宵摊,每天从下午四点忙到次日凌晨三四点才收摊。为了参加志愿者活动,尽管凌晨刚合眼休息没几个小时,他依然坚持清早起床,与其他志愿者会合开展志愿者活动。
2017年下半年,王助成进入洲上村委会工作。因为工作的缘故,他了解到本地一些乡亲遇到了一些困难,急需帮助。为了更好地服务本地的乡亲,王助成决定成立一支属于湘漓镇的志愿者服务队。通过与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商量,2018年上半年,湘漓镇爱心志愿服务队成立,牵头者王助成被推选为队长。
一年多来,王助成和队友们做过很多志愿服务活动,给孤残儿童募捐,慰问贫困家庭,帮因贫困面临辍学的孩子筹集学费……随着系列志愿活动的开展,王助成和他带领的湘漓镇爱心志愿服务队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百姓的认可。最让王助成开心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志愿服务队。2019年8月,王助成被湘漓镇政府评为“十佳志愿者”。
一家四口热衷公益
多年来坚持做好事,让王助成付出了很多,也得到了很多。最令他感到自豪的是,不仅妻子加入了志愿者的行列,正在读幼师的女儿和读小学的儿子,也都成了志愿者。一家四口一起参与各种公益活动,足迹踏遍湘漓镇很多地方。
采访过程中,王助成给记者展示了一些照片。在照片里,记者看到王助成带着儿子,举着志愿服务队的队旗,到不同的地方开展公益活动。他说,自从儿女跟着他做志愿者后,每次只要有时间,他们都积极参加。有时候需要捐款,孩子们就掏出零花钱,主动参与。
“帮助别人,我心里感到很快乐。做志愿者,是值得我和家人坚持做下去的事。”王助成坚定地说,留给子孙家产并不是最重要的,好的家风传承才能让子孙后代受益,“我希望通过一家人的努力,传递社会正能量,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一起献爱心做好事。”
据《桂林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