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于文博
在临颍县城关街道三里头村,很多人都知道蒋先云的故事。蒋先云是中共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1927年,在讨伐奉系军阀的临颍战役中,他率团浴血奋战,在三里头村北(现黄龙渠一带)壮烈牺牲,享年25岁。
蒋先云虽牺牲了,但他的精神却永恒不灭、不断传承。如今,在三里头村,人们用各种形式传颂着他的事迹、弘扬着他的精神。
军事奇才 革命先驱
蒋先云(1902—1927年),又名湘耘,字巫山,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人。1921年10月,他经毛泽东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进入黄埔军校学习,成绩优异,是“黄埔三杰”之一。
蒋先云曾领导、参与了湘南学生运动、江西安源路矿工人运动、湖南水口山铅锌矿工人运动,以及省港工人大罢工等。1924年5月,蒋先云考入黄埔军校,短短三年时间内,他以中共党员的身份历任军校领导团一营二连党代表、国民革命军一师二团二营代营长、三师七团党代表、北伐军补充团五团团长、十一军二十六师七十七团团长兼党代表等职,成为共产党早期的著名将领。
蒋先云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是国共合作时期两党都很器重的人才,周恩来赞扬他是“军校的高材生”、“将才”。徐向前称赞他“斗争坚决、作战勇敢、头脑敏捷,堪称青年军人的榜样”。
1924年至1927年,蒋先云先后参加了两次东征和北伐,为广东根据地的统一和国民革命军胜利北伐做出了巨大贡献,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一名优秀军事将领的才能。
血洒疆场 壮烈牺牲
1927年5月,参加二次北伐的蒋先云率六十六师七十七团开赴河南战场。5月28日,在临颍战役中,为摧毁奉系军阀设在城东北辛庄一带的重炮阵地,蒋先云率团急行军,向辛庄包抄。随后,七十七团与敌方前哨部队接火,受阻于一片平坦的麦田前,伤亡很大。此战中,蒋先云先后三次受伤倒地,最后一次被一发炮弹击中,弹片穿入腹腔,从马上栽落下来,壮烈牺牲,时年25岁。蒋先云视死如归的精神鼓舞着全团官兵,大家兵前仆后继,勇猛冲锋,一举摧毁了敌炮兵阵地,扭转了战局,胜利攻克了临颍。
临颍地处中原腹地,是当时平汉铁路之要冲,又是开封和郑州的门户,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当时,临颍战役分城南、城东、城北三大战场,蒋先云率团参战的城北战斗尤为激烈。这次战役中,奉军伤亡逾万,被俘千余,是北伐军与奉军决战的一场关键性战役。
蒋先云牺牲后,毛泽东听到噩耗,脸上顿时乌云密布,喃喃道:“何等好的革命勇将啊!”时为党中央主要负责人的罗章龙作诗悼念“东征北战斗犹坚,战气升腾武胜关。千古悲风临颍路,中原忍见将星残。”当年6月22日,郭沫若在《蒋先云的诗》一文中写道:“先云战死了,但他的精神是从此不死了。”
英雄事迹 代代相传
蒋先云牺牲后,灵柩由其副官徐懋德护送回新田大坪塘村,安葬在离村五里远的羊角岭。为了纪念他,湖南烈士公园纪念塔把他“头可断,血可流,共产党籍不可牺牲”“官可不做,命不可不革”的惊世名言刻排于第一位。广州黄埔军校群英馆依次排列着孙中山、廖仲恺、蒋介石、蒋先云的画像。
蒋先云出生在湖南新田,牺牲在河南临颍三里头村。三里头村村民敬佩他、感怀他,在村里先后建起了先云广场和蒋先云纪念碑。
在先云广场,记者看到广场两侧的墙壁上悬挂着展板,上面记录着蒋先云的事迹。先云广场不远处,是蒋先云纪念碑,上面刻有“蒋先云烈士英雄碑”的字迹。2017年,蒋先云牺牲90周年之际,三里头村修建了这座纪念碑。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大家学习、瞻仰英烈的重要场所。
在三里头村,每隔一段时间,村里就会进行一次红色思想教育,将蒋先云精神传递给下一代。村子附近的学校也常常组织学生到纪念碑和广场参观。“蒋先云是位英雄,特别伟大。”采访中,村民们提及蒋先云时,都充满了敬意。
革命精神 影响深远
如今,三里头村用各种形式传承和发扬着蒋先云烈士的革命精神。村里如今有党员100多名,村风淳朴,村民文明、上进,几乎没有出现过违法犯罪行为,村里涌现出许多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
“我们村有很多典型,有很多常常助人为乐的热心肠。村民发扬风格、乐于助人、艰苦奋斗,这都是蒋先云精神在村里的一种传承。”三里头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符国亭说,新时代有新的发展主题,蒋先云的故事一直在村里流传,激励着村民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努力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