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司马光砸缸”应该是这样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一天,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儿。有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大水缸里。
别的小朋友都慌了,但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儿砸那口缸。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不过在与司马光同时代的文献中,司马光砸的不是缸。
这个故事发轫于宋代文人笔记《冷斋夜话》。当时,人们对此事的描述是司马光“击瓮”。
“瓮”与“缸”一字之差,实际有大不同。
瓮是一种窄口宽腹的容器,小孩子登瓮落水后,由于瓮的口窄,难以施救,也只能“持石击瓮”。
相较于今天流传广泛的“砸缸”,宋代流传的版本看起来更具合理性。
虽然其真实性早已不可考,但这个故事在宋代时就已传播开来。《宋史》记载,当时在京城、洛阳等地,甚至出现了不少《小儿击瓮图》记载传播此事。到明代时,类似的故事已被编入一些儿童启蒙读物中。
到了清末,“司马光砸缸”成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这时,课文中的表述已从“击瓮”变成了“击缸”,“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也由此诞生,流传至今。
据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