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明风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11月28日 星期

让文物“说话”需要创新表达


□付 彪

在北京地铁1号线亮相已有十天的“国博专列”受到了乘客的追捧,成为一辆“网红”号。

文物承载着悠久文明,维系着民族精神,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发挥博物馆“大学校”职能,就是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让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国博专列”可谓是一座浓缩的、流动的博物馆。它以颇具代表性的馆藏文物元素串联起中华5000多年的璀璨文明。“国博专列”受到乘客的追捧,成为“网红”,无疑让文物“说话”多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让文物“说话”,需要融入大众生活。文物是历史的留声机,每一件文物都是中国故事的讲述者。让文物融入大众生活,需要人们走进博物馆,更需要推动文物“走出去”。近年来,《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等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播出,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共鸣,让公众对文物的兴趣日益高涨,这是很好的表达方式。

让文物“说话”,需要深挖人文精神。文物不会说话,而是需要我们激发游客主动与之沟通、对话。在这方面,“国博专列”的创新策划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放下烦恼,我来给你逗个乐”“在追梦路上的你,尊礼崇尚,万象呈祥”……一串串妙语连珠,让原本冷冰冰的文物,突然间有了温度,让乘客不再只做“低头族”。这样的创意和效果,源于对文物背后故事的深度挖掘和提炼,源于以现代人的视角和智慧赋予了文物时代内涵和生命。深挖人文精神,有温度、有内涵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国宝”妙语连珠,让文物以更年轻、更时尚的姿态“活”在当下。

实践表明,让文物“说话”,在深入发掘其文化价值、人文精神的同时,还应不断丰富文物展示体验活动。将文物的学术性、知识性、教育性与观赏性、趣味性结合起来,就会带给游客更多互动与思考,就会发现和收获更多的历史智慧。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