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王 辉
图/本报记者 李林润
在漯河,有这样一条铁路,今年已经建成通车60年。它东连周口,西接舞阳、舞钢,从地方窄轨铁路发展为国家准轨铁路,从运输日用百货、牛羊牲畜到“黑货”“白货”。60年匆匆而过,它依然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它就是漯舞铁路。
修漯舞铁路轰动全国
市区交通路南头,有一个老小区,附近群众叫它铁路小区,小区100多户人,大多是漯舞铁路老职工。78岁的陈明生老人就住在这里,曾在漯舞铁路机务段办公室工作多年,对铁路历史如数家珍。
“一条铁路运行60年,不容易啊!”陈明生说,漯舞铁路1959年2月25日动工修建,11月15日建成通车,12月9日举行全线通车典礼。当年,这条小铁路的通车,轰动全国,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新闻纪录片,《河南日报》刊发了《民办漯舞铁路正式通车》的报道。
当时,铁路起点就在现在的源汇区干河陈乡闫庄村,终点在舞钢,全长60公里,设有漯河、大刘、吴城、舞阳、铁山5个车站。火车头长四五米,宽有两米多,车轮直径30厘米左右,正副驾驶各坐一人,火车靠烧煤跑起来,车速非常慢。
为啥要修这条铁路
市委史志研究中心保存的一份档案中记载,当时许昌地委考虑到铁路在运输钢材方面有很大作用,舞阳(当时包括舞钢)位于山区,土特产丰富,矿藏甚多,大量的农副产品可以支援我国的各项建设。当时漯舞之间运输只有一条公路,满足不了运输任务,所以筹划了漯舞铁路建设。
现为漯舞铁路舞钢站副站长的张杰民告诉记者,他的父亲就参与了漯舞铁路义务修建。“修铁路老百姓都支持,整个生产队的壮劳力都上工地了,一晚上能建好一座站房。”张杰民说,老父亲给他讲,铁轨修着,火车运着道砟在后面跟着,修到哪儿道砟倒到哪儿。
漯舞铁路修好后,成为当时全国地方铁路的一面红旗,全国各地如湖北、湖南、山西等省相继派人前来参观学习。
1961~1966年铁路全面改造,用钢轨换下生铁轨,用钢筋混凝土轨枕换下木枕。1969年为方便南阳的粮食、牲畜往外运输,又新建了南阳至舞阳地方铁路,并且与漯舞铁路合并为漯南铁路。“75·8”大洪水,舞阳西至叶县段铁路毁于洪水,1978年修复漯舞铁路,终点为舞钢车站,一直留用至今,至南阳那段铁路慢慢废弃。
曾是重要交通运输线
漯舞铁路建成后,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让漯舞之间运输业、农业和商贸业快速发展。据陈明生老人回忆,现在的干河陈乡大荆庄村就是漯河站的货物存放地。“当时火车来了一列又一列,货物堆成山,附近村民纷纷到车站当起了看货人,看一天货能挣十几块钱哩。”陈明生说。
张杰民由于父亲在铁路工作,也经常到车站。“漯舞铁路是客货两运,生意很好。”张杰民说,除了舞钢的铁矿往外运以外,南阳、驻马店、平顶山的农民,赶着牲畜和家禽通过铁路来到漯河牛行街贩卖。“记忆中,那时候每天有五个车皮的牲畜、家禽运到漯河。”张杰民说,后来舞钢的土方、石料也开始慢慢往外运输。
1980年后,因漯舞铁路与国铁联运中转换装、增加运输装卸环节,费用支出多,货物运量减少,经营出现困难。但考虑到它是舞钢通向京广铁路的捷径,向东同漯阜铁路贯通,在路网建设上有重要意义;舞钢、舞阳、叶县的进出物资大部分来往于京广线,如果走孟宝线比漯舞线多迂回70多公里等原因,河南省决定对漯舞铁路进行改建,1995年完成由窄轨变准轨的改建。它西接平顶山至舞钢铁路,东连漯河至阜阳铁路,构成豫西矿区与华东的直通分流运输。
后来,漯舞铁路经过改制,并入漯阜铁路公司,升格为国家铁路。
老铁路展新貌
虽然几经沉浮,但这条老铁路依然保持着生命力,长长的铁轨蜿蜒前行,穿梭于漯河、舞阳、舞钢三地之间。
记者走访时了解到,漯舞铁路已和漯阜铁路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后谢镇娄庄村相接,这里有一个漯河东站。漯舞铁路南站在干河陈乡毛寨村,是一个物流集散地,国内知名洗化用品在这里设立了分拨中心。辛安站和范辛线相连,平顶山运过来的煤炭和粮食,从辛安站进入漯舞线,然后一路向东。
舞阳站是漯舞线上的一个重要站,舞阳县一大型化工企业在落户选址时,一方面看中了盐矿资源,另一方面就是看重了漯舞铁路,企业紧邻这条铁路,并且建了14条铁路货运专线,直通厂区。
记者在厂区看到,一条条铁路线,弯弯曲曲,相互交织,火车运来煤炭进厂后,通过自动翻车系统倾倒,和人工装卸煤相比,既减少了损耗,又避免了煤灰乱飞污染空气。厂区的装货区有一条自动传输系统,列车开到这里,包装好的货物通过传送带直接落到一列列车厢里面,人背肩扛的场景已经成为过去式。
“这里平均每天有120车的货物装车驶出,传送带几乎24小时不歇,每年通过火车的货物输出量将近300万吨。”漯舞铁路舞阳站党支部书记李子平介绍,这就是铁路和企业共同发展的生动例子。近几年,漯舞铁路主要作用就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随着环保要求越来越高,公路治超越来越严,国家实施“公转铁”战略,铁路作用又开始显现。
张杰民说,舞钢站今年货物吞吐量达到300万吨,远高于去年,除了钢材、铁矿石、沙石料,新疆的皮毛、棉花每年也要运20多吨到该站转运。
“一条铁路,与城市的发展‘如影随形’。”漯舞铁路有关负责人说,这几年他们紧紧抓住铁路深化改革的契机,以及漯河建设豫中南地区性中心城市的目标,服务好地方建设需求,依托路网资源,搭建路企合作平台,构建绿色物流体系,为新旧动能转换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