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本地综合
本版新闻列表
 
2019年12月3日 星期

陶桥英烈勇无畏

陶桥村党员党建馆内重温入党誓词。资料图
陶桥村内一角。资料图

11月28日,初冬的阳光普照着陶桥村村外嫩绿的麦田。党群服务中心门前,五星红旗在旗杆上迎风飘扬。

源汇区问十乡陶桥村位于问十乡西北部,村中以6个池塘为线分南村北村。陶桥有着悠久的历史,从陶姓先祖明朝洪武元年在此定居拓荒开始,生存繁衍至今已有650多年时间,这里不仅流传着很多动人的传说,也流传着许多红色故事。

□本报记者 张新锐

英雄事迹讲不完

“抗日战争年代,陶桥是比较早建立我党地下抗日组织的村庄,当时的郾城县委、县政府的干部及地方武装在陶桥一带活动频繁。”陶桥村92岁的老共产党员张秀荣说,面对日寇的侵犯,陶桥人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展现出坚定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英勇无畏的赤胆忠心。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许多陶桥人不顾生死,不计私利,支援前线。虽然他们中的许多人早已经不在人世了,但他们的英雄事迹一代一代流传着,成为陶桥人的光荣和骄傲。

张秀荣出身于贫苦人家,17岁嫁到陶桥村后就当上了村里的妇救会主任,带领村民与各种反动势力进行顽强斗争,支持青年参加革命队伍,组织支援前线,斗地主,反恶霸,是陶桥村战争年代历史的经历者和见证人。

“我们村同一年参加抗美援朝的青年一共有5个,在战场上牺牲了2个,申毛是牺牲得较早的那一个。”当天上午,记者在申毛的侄儿申社明家里看到了申毛的烈士证。

申自强也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陶桥人。他出生于1930年,于1950年至1953年7月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1952年入党,1953年11月载誉而归。在归国后的三十多年里,他参与了包兰、坪连、成昆、襄渝及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等铁路线的建设。申自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荣获中朝两国共同授予的“和平鸽”荣誉称号。1954年,他被评为全师“学习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后来,他又被铁道兵先进积极分子代表会授予“标兵”称号。他曾在部队荣立三等功十七次,二等功一次,一等功一次。

陶俊卿出生于1925年,1950年10月赴朝作战,是一名机枪手,1951年3月在火线上入党。1951年4月22日,在第五次战役中,陶俊卿所在的部队陷入敌人重围,他顽强战斗,誓死不降,在敌人飞机的狂轰滥炸下始终坚守阵地,接连击退敌人四次进攻,一个人就击毙敌人30多个,荣立特等功。

从陶桥村里还走出过陶振炎、陶大倾等革命志士。陶振炎1948年出任洛阳火车站站长,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陶大倾1946年出任信阳地区医药公司的中共地下党支部书记。

红色基因代代传

陶桥人的革命故事至今仍然影响着陶桥的年轻人。为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2018年5月,陶桥村建起了党员政治生活馆,占地370平方米,共有5个展厅,分为村史馆、乡愁馆、敬贤堂、党建馆和红色书吧。

“陶桥村党员政治生活馆是为传承红色基因,进一步丰富党员干部教育方式而建。它是植根于陶桥文化特色、融合乡村文化与党史党建文化为一体的阵地化、开放式实景党课讲坛,是集教育、展示、互动、管理和服务五位于一体的党性服务教育平台。”村党支部书记陶文博说。

敬贤堂里除展示了为民族独立解放浴血奋战的革命志士陶俊卿、申玉根的事迹之外,还展示了抗美援朝战士、“铁道标兵”申自强,第九届全国党代会代表、全国第四届人大代表申景春,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漯河市书画院副院长申进贤等陶桥乡贤的事迹。展厅另一侧展示了从陶桥村走出的英才人物,有13位博士、21位硕士、243名学士,他们奋发图强,热血报国,在全国各地为我国的国防军事、航空航天、教育、医学等领域贡献力量。

“我们村的村民崇文尚德,不比吃、穿、住,只比文化、比教养,比谁家孩子更有出息,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这也是受先辈们爱党爱国优秀传统的影响。”村民陶永谦说,“我们村里有几十位在外对国家对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乡贤,这些乡贤不仅帮助村里发展经济,而且影响和教育着更多的后辈矢志报效国家,这也是陶桥独特的‘状元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党建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融入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群众教育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先进文化的教育、引导和推动作用,着力构筑推动陶桥党建工作的学习阵地,成为陶桥跨越式发展的精神高地。”市文广旅局派驻陶桥村第一书记王华伟说。

陶桥村党支部继承红色基因,依托陶桥村“状元文化”、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以陶桥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为抓手,把陶桥的自然人文资源转化为可持续、绿色生态的经济资源,稳步推进陶桥旅游乡村建设。

如今,陶桥村公共基础设施全面增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道路便捷畅通,宽阔笔直。家家通上自来水,户户用上天然气,干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高涨。陶桥村先后获得了省级人居环境示范村、全市生态文明示范村、漯河市“美丽乡村”等荣誉称号。

“未来的陶桥,基础农业生产将不断提升,生态观光农业不断发展,养殖业及新型加工农业不断创新,红色旅游业+绿色种植业将使村民生活更加富裕,一个更加繁荣、更加文明的新农村典范将会脱颖而出。”王华伟说。

声 明

漯河日报社所属媒体对发布的原创新闻信息拥有合法版权,未经明确书面许可,严禁复制、转载或引用,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