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时评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12月3日 星期

救助流浪人员需精准而为


□张伟伟

11月30日上午,周口市商水县黄寨镇勾营村村民勾铁强,被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开车送回家中。勾铁强因车祸导致残疾,多年来,常在市区流浪,靠乞讨为生。(详见本报昨日03版《流浪8年 终于回家》)

经过救助站工作人员耐心做思想工作,勾铁强自身思想有了变化,村子里也愿意提供帮助,让他的生活步入正轨。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以后的日子总会比露宿街头强。可以说,这是一个相当完满的结局。

在各方的努力下,这可以看作是个成功救助的典型,因为从源头上减少了流浪人员,这样做的意义也远大于送御寒保暖衣物。

流浪乞讨人员走上流浪之路的原因因人而异,有的是身患疾病、迫于生计,有的是精神有问题、忘了回家路,也有的是意志颓废、随遇而安,其中也不乏职业乞讨者。如何让他们不再流浪?这就需要精准而为,针对每个人的不同遭遇,实施不同的救助办法。

对于找不到家的,设法帮他们找到家,送回家。对于有劳动能力的,做好思想工作,使其自力更生。而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由专业的收留机构进行安置。实施精准救助,方能治标治本,减少街头流浪人员。

展开来讲,流浪人员救助也不仅仅是救助站的事儿,也要多部门共同发力,创新机制,从多方面促使流浪人员回家、落户。政府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完善,起到“兜底”作用,解决流浪人员的生活困难,让流浪人员不再流浪。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