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化·艺术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12月4日 星期

古代书画中的橘子

王羲之《奉橘帖》(唐摹本)
佚名《香实垂金图》(宋)
赵令穰《橙黄橘绿图》(北宋)

橘子是我国的原生水果,它于秋冬季节上市,在干燥的天气里给人带来滋润。橘子自古备受人们喜爱,不仅古代文学家、农学家为橘子撰写过大量文章,古代艺术家也曾将橘子请进作品,从而留下了一些颇为可爱的“橘子书画”。

1

唐人摹王羲之《奉橘帖》 12字包含300枚橘子

橘子虽原产于我国,但古代橘子并不易得,因而常被作为贵重礼品相送,显得非常隆重、风雅。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唐人摹王羲之的《奉橘帖》,上面记录了书圣在1600多年前奉送300枚橘子的往事。

《奉橘帖》为硬黄纸本,纵24.7厘米,其与《平安帖》《何如帖》共裱于一纸,合称“平安三帖”。《奉橘帖》共2行12字,行书体,内容是:“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译为:“奉送上橘子三百枚,由于还未到霜降,所以不能多采摘”。据了解,柑橘采摘期大多在霜降之后,此时天气变冷,橘子的酸度降低,甜度提高,橘皮也由绿变黄,卖相最好。《奉橘帖》虽寥寥12字,但从行文中能看出王羲之对吃橘子很在行,对奉橘也是相当重视。

王羲之的《奉橘帖》在唐代广为传播,非常有名,诗人韦应物还在《答郑骑曹青橘绝句》中写道:“怜君卧病思新橘,试摘犹酸亦未黄。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这里就用到了王羲之题写“奉橘三百枚”的典故。

2

北宋赵令穰《橙黄橘绿图》

展现橘林成熟的盛景

宋时,橘子的栽培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宋人韩彦直编写的《橘录》便是世界上最早的橘类专著。宋人韦骧曾在诗中描写当时的橘林:“金包磊落冒朝阳,辉映秋林气焰长”,这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也曾出现在宋画《橙黄橘绿图》中。

《橙黄橘绿图》是北宋画家赵令穰创作的一幅设色扇面山水画,纵24.2厘米,横24.9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画中描绘入秋的江南,暑气消尽但严寒未至,潺潺溪流轻巧蜿蜒地划过雾色苍茫的平野,两岸橘树遍植成林,一粒粒芬芳的黄果绿实,像是天上的点点繁星。溪边空气里仿佛弥漫着甘甜,三三两两的水鸟被吸引过来,自在地悠游于汀渚之间。画中幽静、迷蒙的景境,正如北宋文豪苏轼笔下“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的诗景。

在一些专业人士眼中,这幅《橙黄橘绿图》略有瑕疵,画家直接用色点叶、画橘,笔线不够精准。尽管如此,由于其所绘内容甚是少见,因而有别于一般画作。

3

宋画《香实垂金图》与《橘绿图》

古代柑橘近在眼前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香实垂金图》,为绢本设色,纵24.3厘米,横27.5厘米。该作收录于《宋画花鸟小品》,无款印。画中绘柑橘两枚,硕大圆润、丰盈饱满,画法为双钩设色,敷色晕染,工力俱深。画中果叶疏密有致,卷曲掩映,能看出叶色的嫩与老,极为传神。

北京故宫博物院亦藏有一幅著名的《橘绿图》,该作为南宋画家马麟所绘,为绢本设色纨扇页,纵横约23厘米,图中橘子正由绿转黄,满压枝头。画家以粗细匀整的用笔,流畅地勾画出橘叶的外形轮廓,并以黄绿色填涂叶面,叶片虽然不多,但其充满生命力的色彩为画面增添了几许活力,而侧、转、反、正的种种姿态又为全图带来灵动的节律。画家笔下的橘子一改平涂晕染,直接以笔着色粉戳染成形,从而生动地表现出橘皮粗糙不平的质感。虽然画作历经磨损,许多白色粉点已经剥落,并露出了黄色的绢底,但仍然可见马麟的非凡技艺。

据《西安晚报》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