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濂
“大丈夫”,是生活中常用的赞美之词,辞书解释指有志气、有节操、有作为、敢做敢当的男子。最先见于《老子》:“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意思是说,人要想做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为人就要厚道,不要刻薄;做事就要踏踏实实,不要华而不实。《孟子·滕文公下》中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几句话分别指仁、礼、义,这正是大丈夫立身为人的根本。得志的时候,将仁义之道推而广之。不得志的时候,就独善其身。无论富贵、贫贱、顺境、逆境,甚至大难临头,都能坚持自己的操守;富贵不能乱其心,贫贱不能易其行,威武也不能屈其志,即任何外界条件的变化和引诱,都不能改变其坚持正道的决心和意志,这样的人,才能称得“大丈夫”。
不同时期、不同的人对“大丈夫”也有不同理解。项羽看到秦始皇,说“大丈夫当如是”;刘邦看到秦始皇,也说 “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在他们看来,能当上帝王才是大丈夫。
《三国演义》里的周瑜则认为,“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忠君事主,安为大丈夫!
东汉有个陈蕃,十五岁时,“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见状,他父亲的一个朋友便问:“你怎么不打扫打扫,好接待客人?”这陈蕃口气不小,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志在扫除天下,治理国家。而“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想做大丈夫,有雄心壮志,这固然好,但必须从身边小事做起,才能成就一番伟业。
《水浒传》中,宋江在浔阳楼白粉墙上写了一首诗:“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然而,这个“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念念不忘招安,见了皇帝和大臣五体投地的人,还敢笑黄巢不丈夫?实在可笑。
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写了《大丈夫》一书,以表彰历史上那些具有崇高民族气节,勇于为国捐躯沙场,或不畏艰险、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呼吁广大青年和亿万民众挺身而出,挽救民族危亡,勇敢抗击侵略。纵观中国历史,每当外敌入侵的时候,总有许多忠臣义士,用各种方式参与民族斗争、抗击侵略者。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永远值得人们尊敬和怀念。
屈原、司马迁、杜甫、范仲淹、岳飞、文天祥、林则徐……这些我们从小就熟悉的人物,都可以称得上是“大丈夫”。在中国历史上,有多少在暴力和强权面前不为所屈、坚持自己人格和节操的人物?他们的精神理当代代相传、薪火不断。而在当代,具有责任心、能担当,讲信用守道义,勤劳吃苦,有宽厚仁爱之心者,也都是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