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副刊生活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9年12月18日 星期

儿时的南大坑


□班自亮

我们村子里有三个坑塘,为了区分,按照形状其中两个分别叫长坑和圆坑,一个比较大的坑塘在村子的南面,都叫它“南大坑”。20世纪七八十年代,没有电扇和空调,夏天,南大坑是小伙伴们避暑纳凉的好去处,它伴我度过了美好的童年。

南大坑是当时生产队取土制坯烧窑形成的,用来蓄水灌溉农田。坑塘长约50米,宽40米,坑的南边有个小水沟,直接连着幸福三支渠。三支渠的水源源不断地向南大坑流淌,坑塘始终保持着高水位。坑塘的底部全是硬沙底,捧起泥沙,可以看到金光灿灿的亮点,听大人说那是金子颗粒,可以在沙子里淘金,小伙伴们就争抢着在沙子里找那些发光的亮粒。

南大坑位于村子和学校之间,每天上学都要从此经过,当时全村只有一口水井,小伙伴们早上上学,顺便也在这里洗脸;每到夏天中午放学,小伙伴们就开始下水游泳,游泳都是自学。

学会游泳的小伙伴,就开始向坑里游,没有专业教练,不会规范的蛙泳,只会用狗刨、仰泳、潜泳等,从这头游到那头。有时我们还进行比赛,看谁游得远、游得快。有个比我大七八岁的小伙伴,是个“孩子王”,潜泳相当厉害,他在岸上深吸一口气,一头扎进水里,大约五分钟都没有出来,小伙伴们只看到水里冒着气泡,生怕出什么事,正在焦急等待中,突然在坑塘的尽头露出个头,小伙伴们齐声叫好,他当时简直就是我心目中的英雄,崇拜得五体投地。

如果小伙伴们洗了一遍,在岸上晒会儿再洗,有时洗完澡,还到生产队麦场里翻跟头,从这头翻到那头,光着膀子也不怕扎疼。有一次我在水里潜泳,一头扎在石头上,头上直冒血,口子长约两厘米,当时也不害怕,不哭不闹,小伙伴们送我到卫生所,村里的赤脚医生用酒精消毒后,抹点消炎粉,包扎后我就出去玩了,几天后就好了,继续照游不误。过去的孩子都处于散养状态,没有什么安全意识。现在想起来,的确存在很多安全隐患。

每到春季,生产队组织社员投放大量鱼苗;到了夏天,鱼苗渐渐长大,小伙伴们有时向坑塘里撒些食物,鱼儿竞相争食。在坑塘里站立,小鱼会时不时地叮咬,那种感觉特别惬意。有时因天气原因,坑塘底部严重缺氧,大鱼小鱼都浮出水面,有的大鱼在水上乱飞,每当这时,小伙伴们会快速跑回家,拿网兜到坑塘网鱼。过年时,生产队就组织社员捕鱼,每家分上十来条大鱼,能过一个丰盛的年。

小伙伴们在坑塘里游泳嬉水,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来地下水位开始下降,河渠干涸,只有下雨时才有积水。到了90年代,坑塘慢慢开始干涸,夏天已无法游泳。

每次回老家,看到昔日的南大坑已经完全干涸,村民在此种了树木和庄稼。过去在此游泳嬉水的小伙伴,都已年过半百双鬓白发。

南大坑留下了童年美好的回忆,现在虽然生活条件好了,还是经常怀念那时小溪流水、池水满塘的美好时光。


上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