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懿
艺术作品的真伪问题,不能完全指望鉴定。历史上有太多关于鉴定的专家争论,也有艺术家亲属甚至艺术家本人“走眼”的事实。大众、藏家在参与收藏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艺术修养,不盲目、不跟风;从业者、艺术家也需要更多的自觉自律,守底线、有追求。
关于艺术,应当有比金钱更重要的永恒的追求,而这份追求或许是扼杀劣质伪作的最好武器。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博士鲁大东认为,伪作最容易出现在“名声与价格不匹配,很易模仿又价格很高”的艺术家身上。也基于此,浙江画院院长孙永认为,作为艺术家,帮助收藏者掌眼剔除伪作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作品要求严格、精益求精,追求艺术高度的同时,也是增加了“造假的难度”。年过耄耋的艺术家曾宓,叹息地为作伪者感到“可惜”,“有这么好的本事,为什么去模仿人家?就是把钱看得太重。”不管是微观艺术家个人,抑或宏观地看整个艺术行业,正如曾宓将60余年从艺生涯进行的总结:“文艺之道,无功不成,无德不昌。”这或许正是文艺发展、艺术市场繁荣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