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还应有所追求,有所作为,不过追求的目标和内容有所不同。对于名利权位不应再去追求,而对于学习、奉献、乐趣、健康则应有所追求,培养兴趣爱好……追求是一种乐趣,有追求就要耕耘,有耕耘就有收获,有收获就有乐趣,不知老之将至。正如画家摩西奶奶所说:有人总说已经晚了,实际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光,对于有所追求的人来说,生命的每个时期都是年轻的、及时的。
创作
“编外记者”年过八旬坚持写稿
在郴州市永兴县,不知道邓名苏的人可能不多,今年89岁的他采访报道过全县大部分乡镇,在多家媒体发表稿件近四千篇,还出版了几本新闻报道作品集。
不过,邓名苏的名气并非靠发稿多而来,而在于他对新闻异乎寻常的痴迷。早在1958年,他就开始向新闻单位投稿。由于只有初小文化,最开始那几年屡投不中。但他毫不气馁,不仅利用业余时间补习文化,而且将报纸上的一些好文章剪下来贴成“课本”自学,一有时间就翻开来揣摩,连等车的空隙也不放过。1994年,邓名苏退休后,更是全身心地扑在了新闻事业上,每天上午和下午都会外出走访,找新闻线索采访当事人,晚上开始新闻写作。邓名苏身体不太好,先后动过几次手术,老伴担心他身体总想让他在家呆着,可他笑着回答:“这也是老有所乐啊,你也别再讲了,说也没用的。”
对于投稿是否刊发这一点,邓名苏心态平和,稿件能采用他高兴,没采用他也不懊恼,他说自己写新闻报道既是爱好,更是追求。从1958年至今,他投稿累计上万篇,《人民日报》《湖南日报》《郴州日报》《永兴通讯》等媒体均采用过邓名苏的稿件,他还被《郴州日报》等媒体聘为通讯员。不少人劝他休息下,他总说只要身体允许,就会继续写下去。
八旬老人自学绘画在京展览
今年10月,北京798艺术区郝俪艺术中心,“中国奶奶的花样年华——杨佩莲画展”成功举办,“吸粉”无数。这位2015年才开始拿起画笔自学绘画、80岁办画展的“开挂”奶奶杨佩莲,来自长沙宁乡煤炭坝镇。
杨佩莲的女儿荒林至今仍记得杨佩莲作第一幅画时的情形,“母亲的第一幅作品是写自传时画的自己推磨盘碾谷成米的画”。那时,杨佩莲正在写自传《平凡往事》,有一天她告诉女儿,以前的磨盘没有了,自己写不出来,但可以画出来。画中,谷子在两个大小不同的石磨中间碾谷成米,遥远的往事宛如来到眼前。就这样,从未学过绘画的杨佩莲,从一个磨盘开始,一提起画笔便停不下来了。
荒林介绍,70多岁才开始画画的母亲没有更多时间去接受学院教育,但不等于说她不钻研技巧。事实上,为了真正纯朴表达,杨佩莲以大自然为导师。“她会为了画一只狗而拦住路上的小狗认真观察,为画一只羊而到家乡养羊人家的地里去观察羊的特征,甚至画鸡也要细细看看鸡的红冠到底是什么颜色。”荒林说,母亲相信返璞归真才是艺术,不会迷信说教,总是能够直达艺术生命的本心。
杨佩莲说,她喜欢旅游,去过很多国家和城市。过年后,她想去非洲写生,她追逐梦想的脚步,仍然未停止。
手工
46年坚守“榫卯”工艺
“我一辈子就做好这一件事。”近日,长沙西文庙坪百花巷,62岁的张大斌展示了一件没有一钉一胶的仿古首饰盒。作为一名传统木工师傅,从16岁学艺开始,至今他已和木头打了46年的交道,最擅长的就是传说中的“榫卯”工艺。
张大斌清瘦,话不多,一辈子大部分时间在和木材打交道。在他看来,做好这些精细玩意儿不仅需精湛的手艺,更需长时间的经验积累。“这个首饰盒我做了整整两个月,没用一钉一胶,但是我敢保证绝对很牢固。”张大斌的话语间透着老手艺人的自信和骄傲。
坚持传统木工40多年的张大斌,显然是个不怕麻烦的人。“我小时候学艺的时候,讲究3年学徒、4年从师,要自己独立出来工作需要很长时间的打磨。不像现在,有些学徒3个月就可以出师做木工了。”张大斌说,现在的木器产品多使用机器来批量生产,用胶水、钉子固定虽然快,但也坏得快;而榫卯是老一辈传下来的智慧与技巧的结晶,使用这种老手艺才能让木制品保存长时间不坏。
说起什么是匠心时,张大斌想了很久,最后说了一句:“我会继续坚持做下去,直到做不动的那天为止”。
创业
将“家菜”卖到全国
每天早上7点,株洲炎陵县霞阳镇74岁的李秋媛都会来到工厂车间,仔细检查产品原料。8年前,她返乡创业办了一家食品工厂,中途虽经历过失败,但后来又重新开始。“陈酿独蒜、辣椒酱、霉豆腐,这些都是拳头产品。”李秋媛说。谈到制作手艺,李秋媛表示,这是奶奶传授的“绝活”。
2010年,李秋媛拿出60多万元积蓄,回到炎陵县与人合办“乡李太太农家菜有限公司”。由于产品味道独特,短短一年,炎陵不少酒店、超市都摆上了她的产品。但由于缺乏营销经验,不少产品过期报废,她的公司资金“掉链子”。2015年初,公司以破产告终。
倔强的李秋媛并未服输,企业破产后不到一个月,她又登记了公司的营业执照,办了食品生产许可证,并四处筹资。不久,停产几个月的厂子又重新运转起来。她把床铺搬到公司,全身心投入自己的事业。第二次创业,李秋媛选择在品种上“做减法”:集中精力主攻人气最高的陈酿独蒜、辣椒酱、霉豆腐3种产品。针对产品味道不稳定的问题,她每天去车间试尝,一不对味,立即调整配料,产品质量稳步提升。她还在网上创建了一个销售平台,短短一个月,产品销量就翻了一番,日均销售600多瓶。
毕竟岁月不饶人。腰酸、腿疼等病痛缠上李秋媛,精力不济的她产生了无偿转让企业的念头。她表示,自己辛苦创业的品牌渴望有人能够盘下,把品牌做得更好。据《快乐老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