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一场特殊的盛会在河南省文学院举行。李佩甫、周大新等一批在豫或豫籍知名作家汇聚于此,见证第二届南丁文学奖的揭晓。最终,著名作家刘庆邦的长篇小说《家长》荣获第二届南丁文学奖。这部作品从教育的角度写中国家长,从家长的角度来看中国教育,阐述“可爱、可敬、可悲”的中国家长的焦虑和教育的误区。
1
刘庆邦的《家长》 荣获第二届南丁文学奖
刘庆邦,1951年12月生于河南省沈丘县,当过农民、矿工和记者。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委会委员。著有长篇小说《红煤》《断层》《远方诗意》《平原上的歌谣》等五部,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走窑汉》《梅妞放羊》《遍地白花》《响器》等二十余种。短篇小说《鞋》获1997至2000年度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神木》获第二届老舍文学奖。根据其小说《神木》改编的电影《盲井》获第53届柏林电影艺术节银熊奖。
刘庆邦从关注中原乡土和矿区生活步入文坛,其小说讲究语言,注重细节,洞悉人性,因而在电子时代依然保持着独特而恒久的魅力。新作《家长》聚焦当前令无数家长重视甚至焦虑的教育问题,以文雅而不失幽默的语言,通过一个个生动的细节,由社会问题延伸为家庭问题、伦理问题,进而探讨人性的本质,对促进人格完善和精神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显示出刘庆邦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深切的社会责任。
刘庆邦尤以短篇小说写作为人称道,有着“短篇王”的美誉。近年来,他以长篇小说写作持续吸引着文学界以至全社会的目光,《遍地月光》《黄泥地》《黑白男女》等均是为人称道的佳作。
长篇小说《家长》与以前多写农村和煤矿的创作题材不同,是教育的话题。这部作品写了一个名叫王国慧的母亲,为了儿子何新成的成才费尽心思,但她只将注意力放在儿子的荣誉和成绩上,而对儿子的内心却很少注意。儿子缺少良好的家庭环境,出现早恋倾向时,又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很好的引导,最终出现了精神障碍。
以王国慧为代表的中国家长是一种独特的存在,他们望子成龙,可对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心灵问题,解决方法往往失之简单。孩子如同小树,能否健康成长跟周围的土壤密切相关。何新成从一个优秀的学生一步步下滑,直至出现精神问题,大家都是一个无恶意的共谋。也许,教育只是这部书的一个隐喻,作家真正关注的是人格完善,以及与之相关的道德法则等问题。
2
南丁被誉为新时期文学豫军“栽树人”
“河南在地理意义上是平原,在文学意义上却是高原。”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在颁奖典礼上说,南丁文学奖是关于河南籍作家的奖,也是站在中国文化高原上的奖,它寄托了河南文学、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初心。
南丁文学奖以已故作家、河南文学领军人物南丁的名字命名,以纪念他在中原作家群建设和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
2018年,由河南省文学院等发起的首届南丁文学奖举办,用以表彰最近一年中创作出优秀文学作品的在豫或豫籍作家,今年是第二届。
南丁原名何南丁,生于1931年,曾任河南省文联主席,主持创办了《莽原》《散文选刊》等多种文学期刊,是河南当代文学60多年发展历程最完整、最重要的亲历者和领导者之一。
“南丁先生一直领风气之先,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的《检验工叶英》《科长》就引起广泛反响,《旗》等开反思文学之先河的作品也都充满时代感。”河南省文联党组书记王守国表示,由于长期致力于文学事业的管理、组织和服务工作,南丁的创作量并不大,总计150多万字,但不乏精品力作。
52岁起,南丁担任河南省文联主席,后任河南省作协主席。“搭个窝,你们在这里下蛋吧”,“生蛋乎,不生蛋乎,全看你这鸡了”,他生动风趣的劝导至今令很多后辈印象深刻,他甘为人梯的情怀更为人称道。
其间,河南文坛一派奋发气象,自由创作,春水争流。南丁本人少了几部力作,却成全了一批人的理想,当下支撑河南文坛并在全国有一席之地的,大多是他“执掌”文联时调入的专家作家,对新时期“文学豫军”的成长壮大发挥了关键作用。
“80年代以来,南丁先生汇集、扶持了一大批年轻作家,他们中不少人已是中国文学的中坚力量。”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河南省文学院院长何弘说,河南在中国文学版图上一直具有重要地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一批中原作家关注现实、关注乡土,书写了大量优秀作品,形成“文学豫军”现象。
河南在中国文学版图上一直拥有重要地位,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原地区深厚的文化土壤、悠久的文学传统。文学界有个广为流传的说法,“宋以前的中国文学史,大半是由河南文学家书写的。”中国新文学发起后,一度沉寂的河南文学再铸辉煌,新中国成立至今,关注现实的河南作家群更是广受瞩目。
3
坚守潜心创作传统 中原作家群日益壮大
近些年,在一些省份作家梯队出现青黄不接的时候,河南作家的老中青梯队却相对完善。李佩甫、郑彦英是“50后”,邵丽、何弘是“60后”,乔叶是“70后”,年龄成梯次分布。同时,“80后”“90后”河南作家也涌现出来。
省作协、省文学院注重人才的培养和推介,实施签约作家制度,开办文学研究班,有力推动文学创作后备力量发展。继2004年推出文学豫军“五朵牡丹”这一品牌后,去年又推出由安庆、尉然、宫林等8名青年作家组成的“中原八金刚”。《莽原》《散文选刊》《小小说选刊》等省内重要文学刊物挖掘和推介着文学新人,杜甫文学奖、莽原文学奖、年度最佳华文散文奖等奖项,也促进着我省文学的繁荣。
近5年来,河南的文学成就硕果累累。著名作家李佩甫的长篇小说《生命册》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实现了河南本土作家在茅盾文学奖上的重大突破,使得河南文学既有“高原”又有“高峰”。孟宪明的《念书的孩子》、刘先琴的《玉米人》获中宣部第十三届“五个一”工程奖。
老作家对青年作家关爱有加,李佩甫常嘱托年轻作家要踏实写作,“写作是个老实活儿”,“不要急,文学自有公道”。张宇则经常从技术上给新人指导,“小说就是小说,不是大说,要注重小说的日常性和细节性”。
河南作家圈里将作品研讨会称为“活血按摩”。参加研讨的作家们很少有客套话,大家都知道“说真话才能听到真知灼见”,直言问题所在。正是这样的互相映照、互相提醒,为河南文学营造出良好土壤环境。晚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