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本地社会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12月30日 星期

田京卫:小学徒变大国工匠

田京卫(右)指导徒弟提升焊接技术。

□文/图 本报记者 杨 淇

12月28日,记者从市文明办了解到,我市田京卫荣登2019年12月“中国好人榜”。

勤学苦练 锻造过硬本领

田京卫是世林(漯河)冶金设备有限公司首席技师。1985年,田京卫初中毕业。这一年,他的母亲病故。母亲的去世对田京卫打击很大。为减轻家庭负担,他希望早点参加工作,赚钱贴补家用。1986年12月,18岁的田京卫通过招工,进入世林(漯河)冶金设备有限公司,成为一名普通工人。

起初,基础知识薄弱的田京卫学习机械制图非常吃力。怎么办?他缠着老师给他讲入门要领,一遍不行二遍、三遍……他的这股韧劲让老师感动。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田京卫很快掌握了诀窍。1988年,田京卫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顺利结业,走上电焊工岗位工作。

“既然要干,就要干出个样子来!”田京卫这样对自己说。上班时,他跟着师傅认真学习技术,一遍遍练习,一点点体会。下班后,他又向书本求教,反复研读《焊工工艺学》《焊接实操指导》《电工学》等书籍。

由于方法得当,加上勤学苦练,田京卫很快便能独当一面了。由于工作出色,田京卫多次被厂里授予技术能手、先进工作者、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

开拓创新 秉承工匠精神

“做工作就要有一股韧劲,既要严谨专注,更要敢于创新。”对于工匠精神,田京卫有着自己的理解。

对于第一次创新,田京卫至今记忆犹新。那是他真正感受到技术工人价值的时刻。

1997年,公司的产品大料钟、大料斗堆焊的合金,用的是D667焊条。这种焊条,从理论上讲必须用直流焊机。这种焊机公司只有一台。随着公司堆焊量迅速增大,一台焊机远远满足不了需求,且这台焊机已严重老化,故障频发,购买新焊机也不大可能,怎么办?

田京卫对着电焊机反复思考,晚上回家看书,白天则摸索试验,看能否用交流焊机代替直流焊机焊接。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摸索,田京卫解决了这个问题!仅此一项技术创新,就为公司节约资金700余万元。

这次成功后,田京卫在创新的道路上一发不可收拾,创新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据不完全统计,田京卫创新成果390多项,获得专利7项。其中,他的热风阀改进项目,获河南省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带来直接经济效益1.6亿元,每年给社会带来间接经济效益约20亿元。

尽职尽责 坚守生产一线

尽管已是公司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总经理,但田京卫把办公室设在生产车间,设在生产第一线。现在,田京卫每天的工作就是在车间里走走停停。走,是为了看到不同产品的焊接;停,是为了和工友们探讨焊接的技艺。

田京卫的敬业精神,深深感染了他周边的工人们,使大家都铆足了干劲。他所带的机械分厂,是连续5年荣誉全部获得的部门。这项纪录至今没有被打破。田京卫说:“我获得的所有荣誉都是全体员工共同奋斗的结果,荣誉属于大家。”

多年来,田京卫秉承着“干一行, 爱一行, 专一行”的职业理念,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爱岗、敬业、奉献的真谛,以精湛的技艺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展现了一名当代技术工人的风采。2005年4月,他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田京卫心有理想、身怀绝技、敬业爱岗、无私奉献,以其聪明才智、敬业勤勉,书写着一线劳动者不平凡的人生辉煌。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