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孩子的期末考试成绩陆续公布,有的孩子取得了理想的成绩,但是也有孩子考得不是很理想。那么,当孩子说他没考好,父母怎样的回应对对孩子有所帮助呢?
家长应该“安放”好焦虑的心
鼓励并和孩子一起战胜困难
首先,孩子考差了,自己会感到沮丧和愧疚,批评指责反而会在某种程度上抵消孩子内心的愧疚感。孩子觉得“我是没考好,但也承受了这些批评,还要怎么样?”对这件事便没那么重视了。
其次,如果没考好这件事本身就会损害孩子的自信心,那么再加上父母的批评指责,孩子会更加自卑,产生消极的自我暗示,觉得自己就是“笨”“不是学习的料”,容易自暴自弃、厌学。
此外,父母的负面情绪和打击否定,会损伤亲子关系。而亲子关系大于教育,只有亲子关系好,父母的话对孩子才会有影响力,孩子才会尊重、信任父母,愿意听取父母的建议。
你可以这样做:“妈妈知道你很难过,但要记住一次考差了并不代表什么,难过一会儿后,记得要振作起来,打起精神来,下次才有机会考得好!”
看到孩子的努力或者在某些方面比较好的表现,给他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妈妈看你最近字写得比以前有进步,卷面分肯定有提高。”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肯定与温暖,会更有信心和勇气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关注他的成长和进步
不要拿孩子和别人比
有一项针对初中生学业的调查显示:62.71%的学生表示,在学习方面最不希望父母总拿自己和别人比。父母要清楚的是,孩子的学习动力应该来源于自身想要变优秀,而不是为了超过别人、在竞争中取胜。总拿孩子和别人比,会严重破坏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也会把压力和焦虑传递给孩子。
你可以这样做:不管孩子考得怎样,父母应该把关注点放在孩子自身的成长和进步上,发现孩子点滴的变化和进步,给予肯定,这是孩子自信的来源。然后引导孩子学会反思,不断改进,完善自我,孩子才能专注自己,为自己学习,为自己的成长负起责任。
成绩背后的东西更重要
针对问题制订学习计划
其实,每一次考试都是一次检验,并不能决定或代表什么,只能反映之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效果。
对于小学生来说,成绩相对来说并不是那么重要,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才是最重要的。
你可以这样做:我们更应该看到孩子的成绩反映出什么,帮孩子分析,是粗心大意、练习不够、学习态度问题,还是学习能力、方法问题;抑或是生活或人际交往上的因素影响了学习,这些都需要家长与孩子平等耐心地沟通。
孩子的学习,不怕出问题,最怕的是问题被掩盖。发现问题后,就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实际行动,制订计划,和孩子一起商量解决办法,通过适当的监督和引导,真正解决问题。
据《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