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节是一个有趣的节日,正名之外还有一大批“小名”,如“小年”“祭灶日”“送灶节”“灶王节”“灶君节”等,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祀灶神的节日。关于祭灶节的日子,素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说法,意即官宦人家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平民百姓腊月二十四、船户则是在腊月二十五过小年。
灶神,全称为“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又有灶君、灶王、灶爷等称谓。
在民间传说中,灶神除了掌管饮食,还兼具考察人家善恶行径的职责。相传灶神左右各有一神灵随身携带两只罐子,一只是“善罐”,另一个则是“恶罐”,分别记录着这户人家的善念和恶习。每年岁末,灶神都要上天汇报一年来从人间考察到的各种消息。关于这一说法,古书中多有记载。如东汉郑玄注《礼记·记法》曰:“(灶神)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东晋葛洪《抱朴子·微旨》:“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为讨取灶神的欢心,让他在天庭上为人家多多美言,先民们就在传说灶君上天那一日的晚上举行非常隆重的祭灶仪式,特别要用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对此,宋代吴泳在《别岁诗》中曾有描写:“灶涂醉司命,门贴画钟馗。”醉司命也就成了祭灶的代名词。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有关祭灶的风俗非常丰富、也十分有趣。旧时,无论皇宫还是寻常人家都要在小年来临之际,在灶神画像的左右贴上一副对联,上联写“上天奏好事”,下联写“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额是“一家之主”。人们奉香、祭拜,并供上丰盛的祭品。祭灶的祭品多样且很讲究,首选黄羊,《燕京岁时记·祭灶条》说“二十三祭灶,古用黄羊。”此风俗一直延续到晚清,腊月二十三,皇宫内廷和王公府第仍用黄羊祭灶。鲁迅先生《庚子送灶即事》中有这样的话语:“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描写的就是黄羊祭灶的习俗。
中原地区的祭灶仪式大多选在晚上进行,人们敬上各种瓜果糕点等祭品,焚香欢送灶神上天。有意思的是,灶神升天所乘的“坐骑”竟然是一只大公鸡。北方民间腊月二十三,有送灶神吃饺子的习惯;河南人在祭灶这一日则喜欢吃一种用白面、鸡蛋、芝麻等食材做成的烤饼,称作“祭灶饦”。祭灶节这天,最有名的吃食还要数灶糖。灶糖是一种粘嘴粘牙的麦芽糖,有圆形的“糖瓜”和长条形的关东糖等多种类型。浙江一带腊月二十三祭灶的灶糖更为独特,是用饴糖拌上米粉做成元宝的形状,叫“糖元宝”。人们希望灶神吃了灶糖嘴巴甜,在玉皇大帝面前只拣好的说。
“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这是一首流传很广的童谣。过了祭灶是大年,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殷切盼望。在我国各地,像这样的童谣非常多。“灶王爷爷本姓张,一年一回换衣裳,灶王爷爷上天堂,抛米抛面你都承当……”“荸荠尖尖,灶公上天,灶公上天讲好话,灶妈下地保护我,庇佑阿爹有钱赚,庇佑奶奶福寿长,庇佑阿哥讨阿嫂……”这些童谣通俗生动,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读来朗朗上口,趣味十足。据《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