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修一新的杨氏祠堂旁,一群村民将两只麒麟团团围住,一名身穿黄袍、头戴黄巾的老人拿着一支银枪在人群中不住地舞动。这是1月14日8点多,记者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黑龙潭镇坡杨村看到的景象。“这是俺村有名的麒麟舞。”一名村民一边拿着手机不住地拍照,一边告诉记者。
□文/图 本报记者 张晓甫
1
该村麒麟舞已有百余年历史
坡杨村的麒麟舞有100多年的历史。今年70岁的杨国顺老人是村里麒麟舞的传承人之一,如今他门下徒弟已有30多名。“我是跟着村里杨水岭老人学习的这门传统民俗。”杨国顺告诉记者,从他记事起,村里就有人会耍麒麟舞,有的还以此为生,给村民们提供婚嫁庆祝表演以及春节上门表演服务。六七岁起,杨国顺就开始跟着杨水岭老人学习麒麟舞,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多次到市人民公园进行表演。
随后,记者见到了杨水岭老人的儿子杨丰祥。“我父亲已经过世了。他从民国时期就开始表演麒麟舞,先后收了50多名徒弟,其中杨国顺的表演技艺学得最精彩。”杨丰祥告诉记者,麒麟形象在中国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人民群众都把它当作祥瑞的象征。麒麟舞作为麒麟文化的一个载体,是较为少见的一个舞种,现在仍然活跃于民间,黑龙潭镇坡杨村的“麒麟舞”便是其中的代表。
2018年,该村的麒麟舞曾在郾城区民间艺术大赛节目展演中荣获第二名。
杨国顺老人向记者回忆道,他小时候听师傅杨水岭说,坡杨村的麒麟舞是在清朝时兴起的。记者看到,杨氏祠堂里一些记录也印证了杨国顺老人的说法。“自清光绪年间,我们村就有人耍麒麟舞了。”杨国顺说。
2
舞麒麟成为春节习俗
“我们村的村民们对麒麟舞情有独钟。”村民赵荣花告诉记者。今年50岁的赵荣花是杨国顺的徒弟,她刚嫁到坡杨村时,看到村里精彩的麒麟舞表演,觉得很好玩,也很喜欢,就拜在杨国顺门下做徒弟。
“麒麟寓意吉祥如意,舞动时,一人舞麒麟头,一人舞麒麟尾,两人配合默契,把传说中麒麟的喜、怒、哀、乐、惊、疑、醉、睡等动态表现得栩栩如生。”赵荣花告诉记者,她嫁到坡杨村已20多年了,每年春节前后都有人在村里舞麒麟,村里的大人小孩都爱看麒麟舞,很多人都会耍上一段。
“杨氏祠堂大概是1969年修建的。那时方圆几十里有人家办婚嫁喜事或有店铺开业,都会邀请我们村的麒麟舞表演队前去助兴。”杨国顺指着眼前整修一新的杨氏祠堂告诉记者,现在每年春节前后在祠堂前舞麒麟,是村里的一个习俗。
3
将麒麟舞传承下去
“这个道具是舞枪,表演的时候枪指向哪里,麒麟就舞到哪里。”舞了半个多小时后,杨国顺等准备休息一会儿。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杨丰祥曾多次跟随杨国顺的麒麟舞民俗表演队到漯河市区表演。那时候全队有30多人,有的专业舞麒麟,有的还会耍梢子棍等。一赶上人民公园举办大型庙会,表演队就连续几天吃住在市区,进行表演。
“麒麟代表着吉祥如意、迎祥纳福,还有‘麒麟送子’的隐喻。去年大年初一,我们一天演出30多场。”杨国顺告诉记者,家人都很支持他舞麒麟,有时候表演道具坏了,儿子杨新伟就及时给他买来新的道具。
“现在农村基本上都是老人孩子,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了。春节前后是村里人最多的时候,也是麒麟舞表演场次最多的时候。”杨国顺向记者表示,虽然他已经70岁了,但身体很好,还能用三个手指在地上做俯卧撑。他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将麒麟舞这门传统民俗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