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尹晓玉
疫情之下,大家对去医院这件事担忧颇多。但是,孕妇、突发疾病者和一些慢性病患者,不得不到医院去。他们怎么去医院的?有什么感受?
近日,记者采访了几名市民,听他们讲述去医院的心路历程。记者还采访了专家,了解去医院需要注意些什么。
顺利产女
家里有即将分娩的孕妇,本来是件大喜事,但疫情来了,孕妇们的生活被打乱了。
2月11日,王燕(化名)在市区一家医院生下一名女婴,他们全家人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据了解,春节前后,因为突然发生的疫情,他们家蒙上了一层愁云:孕后期检查比较多,去医院害怕感染,不去医院又担心孩子的情况。2月1日,王燕必须得去医院产检。为了做好防护,她买了一次性雨衣、手套和护目镜,“全副武装”、在爱人的陪同下去了医院。
2月8日,王燕得到消息,为了减少人员接触,她打算去生产的医院出台了一项措施:住院病人只允许一名家属陪护。正在纠结是让爱人、月嫂还是妈妈陪产时,2月10日,王燕因有了阵痛入院待产,并于2月11日上午顺利生下女儿。
“生之前非常没有安全感,真的希望妈妈、老公和月嫂都能陪在身边。好在医生给了我很多的鼓励和安慰,使我得以顺利生产。”2月12日,王燕告诉记者。
胜似亲人
1月29日晚上,家住市区金山路附近一小区的朱女士突发急性胆囊炎。因情况严重,她在市区一家医院接受了急诊手术。然而,她术后恢复不好。
2月4日,朱女士突发昏厥、尿失禁等情况,转入市中心医院抢救。疫情之下,她经历了住院、手术、转院和抢救,也让他们一家人对医务人员充满了感恩。2月12日,朱女士的妹妹找到记者,讲述了她姐姐生病、医治的经历,一再表达对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和心内科医务人员的感激之情。
“我姐姐突然昏厥后,我们当时所在的医院向市中心医院求助。电话中,医生初步判定我姐姐是室颤,随时有生命危险,让我们转院。路上,我们还担心因为疫情不知道能不能及时就诊。结果到市中心医院时,急诊科、心内科的医生、护士都在门口等着。医生们一路小跑为我姐姐进行急救。那种关心和急切的神情,如果不是他们穿着白大褂,一定会被认为是病人家属。”朱女士的妹妹说,目前她姐姐已经脱离了生命危险,正在康复中。
“全副武装”
除了突发疾病患者,一些平时定期去医院复查、拿药的慢性病患者,也格外焦虑,因为不清楚还能不能放心到医院就诊。
55岁的关先生患有糖尿病,多年来一直是坚持用药、定期复查。春节过后,眼看家里存放的胰岛素和其他药要用完了,他一直纠结要不要去医院复查、开药。无奈之下,2月12日上午,关先生戴着口罩、墨镜、一次性手套,“全副武装”地去了医院。
“到了医院门口,先量体温,确定体温正常后才让我进去。到诊室后,人不是很多,所有人都戴着口罩。医务人员指导大家排队,每人间隔一米以上距离,不交谈。检查、拿药之后,我就赶紧出来了。”关先生说,因为医院按照要求严格落实了疫情防控措施,他放心多了。
不用过分担心
对于不得不去医院的人来说,如何科学地做好防护?
市疫情防控专家组副组长、市三院呼吸科主任谷旭红表示,为了应对疫情导致的患者就诊不便,我市很多医院开通了“网络在线义诊咨询服务”等线上服务,有需要的人可以进行关注,先在网上咨询或者预约。
如果必须要到医院,在前往医院的路上和医院内,患者和陪同家属要全程佩戴口罩,手不触碰口、眼、鼻等部位;返家后,立即更换衣服,认真洗手,衣服尽快清洗。
“各医疗机构都在按照要求严格落实传染病防控措施。同时医院设有专门的发热门诊,与普通的诊疗区域是分开的。所以,到医院看病是安全的,一般不会被传染,不用过分担心。”谷旭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