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省通衢是一个成语,用于形容某地在交通上的重要。如今,搜索引擎中,几乎所有图片都指向湖北省会武汉。九省通衢,成为武汉的代名词之一。不过,历史记载中,“九省通衢”最早的指代对象不是武汉,而且被冠以“九省通衢”的地方,也不只这一处。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下,除了武汉,历史上还有哪些“九省通衢”?
壹
滕州(滕县)
今天的地图上,这并不是一个耀眼的名字。位于山东省南部、微山湖畔的滕州市(旧称滕县)是枣庄地级市代管的县级市。
滕州长期登上全国百强县(市、区)榜单。不过,它在历史上比今天还要光辉。明万历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595年,滕县当地为了纪念南北官道修通而留下有碑文:“滕县系九省通衢,而地势洼下,道路偏陷,遇阴雨过客几乎断行。”
明人李流芳经过官道时写下《滕县道中》诗:“山欲开云柳乍风,杜梨花白小桃红。三年三月官桥路,策蹇经过似梦中。”清代康熙、乾隆皇帝南巡北上,都要从滕县通过。
目前可查的记载中,滕县是被称为“九省通衢”最早的一个。
贰
河南
河南九省通衢的说法,在清初的官员、学者郑端撰写的《政学录》中有记载:“顺治十八年二月台臣刘源濬疏称河南为九省通衢,自滋州而下由开归一路达于江浙闽粤诸省,由怀庆一路达于秦晋蜀诸省,自许州而南一由南阳之叶裕等州县、一由汝宁之西遂等州县以达楚粤滇黔诸省。”
什么意思呢?郑端在这里说,清顺治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661年的二月,时任河南巡抚的刘源濬在奏疏中说,河南是四通八达的“九省通衢”。
可见,九省通衢既可以用来说某座城,也曾经用于形容某个区域。“省”作为行政区始于元代,今天的省域版图奠定于明代,所以“九省通衢”之说不会早于明代之前。很多地方常说“自古就是九省通衢”,“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并不靠谱。
叁
山东
山东的相关记载依然来自《政学录》:“康熙三十二年十二月山东巡抚周有德疏称山左为九省通衢、水陆交冲。”清康熙三十二年,即公元1693年12月,时任山东巡抚的周有德说,山东之地为水陆交通枢纽,堪称九省通衢。
山左曾是山东的别称。以帝都北京的视角,纵贯南北的太行山,山东在山的左侧。明末清初学者黄宗羲在《通议大夫靳公传》曾说:“先世为山左之历城人。”意思是,靳公的先祖是山东济南人。
肆
武汉
地区被正式记载称为“九省通衢”,也是在清初。
刘献廷是生于顺治年间的著名地理学家,他在《广阳杂记》中对武汉的地理区位进行了这样的论述:“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而汉口不特为楚国之咽喉,亦为九省通衢。九省之货皆于此转输,虽欲不雄天下,而不可得也。”
意思是,天下有四处人流商品集散之地,北边是都城,南边是佛山,东边是苏州,西边就是汉口了。汉口不仅是楚地咽喉要道,而且是全国范围的交通枢纽,各地的货物常常需要在这里中转运输,即便不是天下第一,但也难以找到第二处这样的地方。
武汉的地位,在晚清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确立。如成书于民国初年的《清史稿》提到,湖南人、晚清中兴名臣之一的胡林翼在同治七年,即公元1868年的奏疏中书说道:“湖北为长江上游要害,武汉尤九省通衢,自来东南有事必争之地。”当时,旷日持久的太平天国运动刚刚结束,武昌和湖北长江沿线是双方反复争夺的要地,胡林翼这番话也是基于现实做出的评判。
除了军事,武汉地区的经济、交通地位也十分重要。众多“九省通衢”中,近代以来,武汉成为最名副其实的一个。
武汉
伍
淮安
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的组成部分——淮河的干流,流淌广袤的华北平原南部,造就了许多与“淮”有关的地名,淮安就是其中一例。
这里被淮河穿过,注定要成为南方和北方交通的水陆枢纽之一。跟前几处记载不同,淮安“九省通衢”的名号出自一首诗,诗的作者是当地土生土长的文人范冕。
范冕在其诗作《吟清江》中吟道:“斗姥宫前都府巷,奎星阁下状元沟。无边风景芦花荡,九省通衢石码头。”
清江,说的是今淮安主城区。石码头即今淮安市清江浦区的古漕运码头,清代曾是著名的漕运中心,也是今淮安市主城区的枢纽所在。
陆
定远
安徽定远,地名最早来自南北朝时期,寓意安定边界、收复远方失地。
当地官网的介绍中,定远有“境连八邑,衢通九省”之美誉。笔者并没有找到古代文献的相关记载。不过,这种说法应该是有根据的。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罗尔纲先生在其所著的《太平天国史》中曾经提到:定远在当时被称为“九省通衢”的要地,太平天国克复定远,在北战场具有重大的意义。
“九省通衢”称号的获得具有偶然性,正史、笔记、方志、诗词、奏疏之中均有出现。许多未被记载提到的区域,也有许多堪称“九省通衢”之地,如郑州、邯郸、商丘、徐州等等。
据《太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