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疫”这些日子里,医务工作者们以专业素养与仁爱精神为救治抢时间、向死神夺生命,再次赢得全社会的关注与敬仰。
医者仁心,其实构成了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史的一个经典主题。司徒乔、黄胄、方增先、黄永玉、靳尚谊……很多艺术名家都曾为医者画像,以不同的艺术手法铭记医者给予人们社会生活的很多暖心记忆。
A
白求恩给了艺术家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抗战时期,加拿大医生白求恩组织医疗队万里迢迢来到中国救死扶伤的故事,感动过无数人。这位伟大的医者也给了艺术家们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司徒杰创作于1956年的雕塑《白求恩像》,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的纪念碑式雕像之一,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雕塑史上的一件杰作。这件作品以古典写实主义风格及融合中国传统审美特点创作而成。1979年纪念白求恩逝世四十周年时,中国邮政总局发行的《白求恩》邮票,就以这件雕塑作为底版的。
宋韧、肖峰这对艺术伉俪于1973至1974年间合作创作的油画《白求恩》,刻画白求恩在战地手术时的镇定、果敢、沉着、智慧,同样成了美术史上的经典。画中很多细节都颇为讲究,白求恩当年亲自用木头制作的适用于敌后游击战的“手术鞍”也被搬上了画面。这幅《白求恩》被印成挂图、美术图片、年画、中小学生教科书插图等,影响广泛。
B
描绘扎根基层的医务工作者引起共鸣
新中国医疗事业的起步和成长阶段,基层医务工作者在百姓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取材于这些医者的美术作品持续涌现,贴近生活,朴素亲切,引起观者的情感共鸣。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田间地头一批“半农半医”的卫生员,两脚泥巴,一身布衣,满足当时农村群众的初级医护需要。浙派人物画奠基人之一方增先1968年画过《赤脚医生》,为一位年轻的乡村男卫生员留下侧影。以表现边疆人物著称的黄胄画过一系列《出诊图》《风雪出诊图》,描绘背着药箱的女医师在雪地疾行,或骑马迎风前行。创作于1973年的油画《渔港新医》,是陈衍宁为新中国美术史贡献的经典作品。码头边,一位朴实健硕的女“赤脚医生”手提防病凉茶,为出海归来的渔民们送药上船,很有生活质感。
C
聚焦非常时期白衣天使的大爱仁心
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尤其让人深味医者的重量。聚焦非常时期白衣天使的大爱仁心,展现特殊事件中触动心灵的社会现实,一批美术佳作涌现了出来,恰如其分地诠释着“为时代造像”。
“非典”当年,黄永玉创作了《我的祖国·我的人民》并将其捐献出来,画幅间充满着诗意,一株高洁的白荷与一身白衣的医务工作者互相映照。这位艺术家用最钟爱的荷花来礼赞彼时正奋斗在一线的人们。杜国浩创作于2004年的粉画《洁白的屏障》,摘得第十届全国美展银奖。他选取医生上“非典战场”前集体穿戴防护服的片段,让人从中感受到医务工作者临危时的淡定、有序和严谨。2009年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赵振华大型三联组画《抗击“非典”》,更称得上一幅记录“非典”的经典之作,传播甚广,令人过目不忘。晚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