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菜靠配送、看病靠在线问诊、上课靠网络直播、健身也远程……疫情影响下,大家自觉“宅家”,带火了生鲜配送、在线医疗、在线教育、直播健身等“宅经济”业态。那么,“宅经济”是昙花一现,还是有更大增长空间?疫情过后,这些行业的火爆还会持续吗?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生活、工作逐步恢复,一些“宅经济”业态难免会有所降温。但此次疫情促使数字技术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也进一步培育了线上消费习惯,相关行业需要进一步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将疫情期间的流量变现,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疫情客观上倒逼了电子商务发展,但疫情过去都会正常化,生鲜到家等业态未来会继续做大,但一些业态可能就没之前那么火爆了。比如在线教育,作为一种辅助技术是很好的补充,但替代不了面对面、因材施教的线下教学。”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说。
相比线下教育,在线教育虽然有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但劣势也比较明显,个性化、互动性差,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高,绝大多数家长依然会选择线下培训。“如果在线教育无法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火爆很难持续。”一些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
对于健身行业来说,“云健身”是特殊时期健身房维系用户的权宜之计。疫情过后,多数的健身还是会回归线下。除了原来的会员之外,收获的流量有多少能变现?
“‘宅经济’本质上是互联网经济,这种服务经济形态适应了新崛起的年轻一代消费人群的消费习惯,即使疫情结束之后,‘宅经济’会冷下来不少,但整体仍会持续发展。”专业人士认为。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