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0年4月10日 星期

陈琦:田间地头送技术


□文/图 本报记者 张玲玲

实 习 生 朱培炎

为农民答疑解惑、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送科技下乡……多年来,市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副所长陈琦,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深入乡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为农民答疑解惑

“俺家的小麦有的不抽穗、上边的叶子还卷着,你快帮俺看看吧!”4月7日,郾城区孟庙镇马坡村一名农民,带着麦苗来到市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求助。

“大叔,小麦叶片畸形、不能抽穗是因为前一段气温低,影响了小麦的正常生长。您别着急,施点芸苔素内酯调节一下,再用磷酸二氢钾增加营养,就像人得病要吃点好吃的一样。”陈琦一边安慰他一边拿出纸笔,写下需要购买的药剂名称。拿着纸条,大叔满意离去。

类似这样为农作物把脉开药方的场景,对陈琦来说再熟悉不过了。除了办公室,陈琦更多的时间是在田间地头为农民答疑解惑,手把手、面对面地传授植保知识。每周二去郾城区十五里店村桃园监测桃蚜情况,每半个月去田间调查小麦生长情况……多年来,陈琦的足迹遍布了漯河各个乡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她工作的真实写照。运动衣、运动鞋、草帽,是她不可或缺的工作装备。“蚜虫多的时候去地里,来回一趟下来裤腿都硬了,洗几遍水还是黑的。”陈琦说。

每周,陈琦都坚持去郾城区孟庙镇五里岗村的试验基地进行田间调查,回到办公室后汇总、填报病虫草害的监测信息。如今,她所在的团队已经积累了几十年不间断的病虫害监测数据,使市农科院植保所成为全国植保观测样板单位和重要数据来源地。她深入田间开展苗情、病情、虫情和粮食生产情况调查,摸清底数,掌握动态,及时总结分析,因地制宜制订对策,提出分类指导技术措施和技术要点,使病虫害防治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她还学习国内、省内植保科研先进理念,积极与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等同行加强交流合作,为漯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送农业科技进村

“眼下正是小麦抽穗扬花期,如果遇两天以上连阴雨、大雾或大面积露水天气,病菌就会集中侵染,导致该病暴发流行。如果发现枯白穗再进行防治就晚了。”在“省小麦体系漯河站微服”微信群里,每到小麦生长关键节点,陈琦都会发布病虫害提醒和防治建议,给我市种粮大户提供技术指导。

市巾帼科技脱贫志愿服务队、市农科院志愿服务乡村行、市农科院技术志愿者包村服务队、市农科院政策宣讲团……在这些团队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里,都有陈琦的身影。

作为科技服务活动小组负责人,她经常深入乡村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她每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00人次以上,送科技下乡服务50次以上,接待来院咨询病虫害的群众100人次以上。

“给农民培训经常一去就是一天,讲下来确实不轻松,但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我领悟到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内涵,体会到志愿付出、快乐奉献的真谛。”陈琦说,志愿服务这条路她会坚定地走下去,为更多农民解决难题,把科学理念、先进技术送给他们。

陈琦了解小麦生长情况。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