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省市陆续公布开学时间,各位同学是不是开始期待上学的时光?开学总是有欢喜也有忧愁。不过,要知道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学校,这开学的快乐和苦恼也已沉淀了4000多年。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古人上学的那些事儿。
明·仇英摹宋人《村童闹学图》,调皮的孩子们趁着老师休息时捣乱。
▲
壹、我国最早的教育机构是什么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学校的国家之一,“校”和“庠”就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教育机构。
我们现在称呼的“小学”,在古代被归于启蒙教育,也叫“蒙学”,承担蒙学的教育机构一般都是私塾。
私学从春秋时期就出现了,当时社会动荡,官学衰微,一些文化官员就携带着文化典籍和礼乐器走向下层,这便是私学的开端。但到了宋元时期,官方也开始注重启蒙教育,在各乡镇设立了“社学”这一机构。
元代时期,政府规定以50家为一社,每社设立学校一所,农闲时就让子弟入学读书。到了明清时期,政府沿袭了这一制度,在各地建立社学,数目相当多。据统计,在明洪武年间,仅南京设置的小学数量就达2919所之多。
除了社学,还有义学、村塾、族塾、坐馆等启蒙教育场所。其中义学有官办也有民办,一般是地方官员或乡绅出资兴办,入学的都是贫困子弟,不用学费;村塾、族塾就是一个村或一个大家族举办的;坐馆、教馆则是有钱人家聘老师给自家孩子或亲友孩子上学,《红楼梦》里贾宝玉等人上的学校就属于坐馆性质。
贰、百姓有受教育的权利
明朝对社学的入学年龄规定:“民间幼童十五以下者。”即15岁以下的孩子都可参加,入学时也不需要考试,招生数额也没有限制,凡是愿意读书的,都可以来参加。不过有些地区对儿童入学会采取强制性措施,如规定:“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而到清朝时,一般入学年龄为七岁以上,十五岁以下。
古代学生,除了刚入学时要举行“开笔破蒙”礼仪外,上学后还要经常举行各种其他礼仪。学生入学时,如果是进官方小学,会举办入学典礼。
正式上学后,每隔一段时间,还要举行祭拜圣人的礼仪。从唐代开始,祭拜孔子和儒家圣人的习俗就被制度化了,为强化儒教地位,统治者提出停祭周公,改祭孔子,并将颜回、左丘明等22位儒家思想家列为先师,列入庙堂一同祭拜。
学生入学后要遵守各种学校规定。比如学校会设立“功过簿”,记录学生的表现,其中明代教育家魏校在他的教育意见中就令学校设置“扬善簿”和“改过簿”:“生徒有好酒博弈、逸游骄纵者,切察其事,痛责深晓,录之改过簿内。如不改,许送提调官惩治,毋得苟容。”
学生表现好的话也会得到奖赏。明代沈鲤主张:学生勤学、守规矩、有进益者,给免帖一纸,遇该责时,可以用免帖抵充一次。并且,如果学生勤学守规矩,还记录在簿,就可积1分,积满10分,则告诉东家,给纸笔犒赏一次。
古代小学生也要面临各种考试,有月考、期中考、期末考。比如在明代,沈鲤就制定了这样一份课程表,除了正常的授书、习字外,还有“每月朔望考试”,“每岁腊月望日总考”,就是说月初和月中都要考试,每年的十二月十五那天要“年终考”。
古时候,学生不听话,先生可以用戒尺打学生手心。在明代,老师不仅可以罚学生,甚至可以处罚学生的家人。
叁、基本教材为“三百千千”
古代的学生,考试都考哪些内容呢?在古代,“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也是必学的内容,只不过因为古代重文轻理,把仕途作为读书人唯一出路,因此,数学、音乐等课程就显得不重要了,除非是专门的技术人才才会钻研,比如像御医、宫廷乐师等才会专门去学,并且这些人才也都有专门的学习通道,他们从上学开始就只学习这方面知识。
不过在启蒙教育中,最多的教学内容还是识字、作文,当时的识字教材普遍都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简称“三百千千”,这些都是识字的基本教材。
等识字教育进行了一段时间后,才开始教写字。为什么写字要晚一些呢?因为古代写字是用毛笔,“小儿手小骨弱,难教以拨镫法”。就是说小孩的骨头太脆弱了,练毛笔字还没什么劲,所以最初练字也都是练简单笔画的。
在识字、作文之余,学生还要适当学习经、史、历、算等知识,兼习当朝律令以及冠、婚、丧、祭等礼仪。除此之外,古代小学课堂也会教学生音乐、射击等课程。
古代私塾老师使用的戒尺。
肆、放假模式五花八门
古代小学教育,也注重劳逸结合,因此也会有假期,但那时没有寒暑假之说,假期也没有今天多。
如明代的小学,每个月只有谒圣这天放假。而到了清代,每个学校根据自身要求会有不同的上学时间和放假规定,比如清代人唐鉴所办的义学规定,每天5点~7点到校,17点~19点回家,每年自正月十五开学,一直上到腊月十日才散馆,休假时间就只有每年的年末,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还有学校规定,每日日出上学,日落放学,9点~11点吃午饭,每年端阳初四、初五,中秋十四、十五,清明、七月半、十月朔各放假一天,平时概不放假。就是说古代小学有的是平时休假,有的则是集中到年末一次性休完,中间除非有紧急情况才能请假,否则都视为旷课。
据《现代快报》
莫高窟第468窟北壁——体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