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4日是一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日子。50年前的这一天,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自行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华民族探索太空的序幕由此拉开。
50年来,我国大力发展人造地球卫星事业和产业,形成了通信广播、导航定位、对地观测、空间科学与技术试验四大系列。
A
从东方红一号到东方红五号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按计划时间成功发射升空,开创了中国航天的新纪元。从卫星上传来的《东方红》乐曲让全世界听到了中国卫星的声音。
1970年6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分别组织队伍,开展了运载火箭及通信卫星新技术的研究。1984年4月8日,我国成功发射携带两台C频段转发器的首颗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迈出了中国通信卫星的第一步。
随着时间的推移,采用东方红二号平台的通信卫星已不能满足中国卫星通信事业迅速发展的需要。1986年,我国正式启动第二代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的研制工作。1997年5月12日,东方红三号成功发射,它装载了24台C频段转发器,采用了许多当时的新技术,使中国通信卫星水平一下子跨越了20年。
为适应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向高可靠、长寿命、大容量发展的趋势,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在“九五”期间重点开展了东方红四号大容量平台的技术开发工作。作为我国第三代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平台,现已发射多颗通信卫星,目前一颗采用东方红四号平台的卫星最多装载转发器数量达到46台。
利用东方红三号、四号平台,我国还先后研制、发射了两代数据中继卫星、首颗移动通信卫星、首颗高通量卫星和首颗电视直播卫星,以及“北斗”导航卫星和嫦娥一号、二号月球探测器。目前,我国正在试验东方红五号超大容量平台。该平台重量、功率、在轨寿命等关键性能指标较此前有了跨越式提升,可满足未来20年大容量卫星应用需求。
东方红一号卫星在轨飞行示意图。
我国首颗天文卫星——“悟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
位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塔架。
B
“中国造”卫星闪耀苍穹
应用卫星直接为国计民生和国防建设等服务。目前,我国发展了通信、遥感、导航三类应用卫星。
第一大类是通信卫星,以东方红系列卫星为主。第二类是有“千里眼”之称的遥感卫星,又分为陆地卫星、气象卫星和海洋卫星三种。
在陆地卫星方面,返回式遥感卫星是中国最早的应用卫星。此类卫星的研制工作始于1966年。在攻克了卫星姿态控制技术、卫星再入防热技术和卫星回收技术等一道道难关后,我国先后有24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入轨,23颗回收。
“高分”系列卫星是我国“高分”专项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建设中国自主的陆海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大幅提高中国自主对地观测信息获取能力。今年,它们在监测新冠疫情、西昌火灾等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我国还先后研制发射了“资源”“环境”“天绘”“遥感”等遥感卫星,以及吉林1号、高景1号等多颗商用遥感卫星。
在气象卫星方面,我国于1988年发射了第一颗极轨气象卫星——风云1号A星,1997年发射了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2号B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同时拥有极轨气象卫星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迄今为止,我国已成功发射17颗“风云”气象卫星,其中7颗在轨稳定运行。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和第二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在海洋卫星方面,自2002年发射中国第一颗海洋卫星——海洋1号A水色卫星以来,我国现已发射三颗海洋1号水色卫星、两颗海洋2号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和一颗“中法海洋卫星”。水色卫星主要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海洋污染监测与防治、海岸带资源调查与开发等领域服务;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在海洋环境预报、资源开发、科学研究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据《文汇报》
中国第一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
高分三号是世界上成像模式最多的合成孔径雷达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