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季
在儿时老家,代销点所在的位置是全村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里不仅有代销点,还有大队部、卫生室和学校。高大的梧桐树掩映着几排土墙草顶的起脊房子,从东到西依次是学校、大队部、代销点、卫生室。学校是独立的几排房子,但没有院墙和大门,操场在教室的东边,边上有两个木制篮球架,篮球筐只剩下一圈铁箍,住在附近的小伙子们农闲时会来投几下球。偶尔这里放露天电影,篮球架上坐满了孩子。大队部经常关着门,代销点和卫生室则随时开着门。代销点后面有个很大的池塘,夏天开满了荷花,还长着菱角和鸡头子。
代销点有两间房子那么大,靠墙是一排高大的货架,外面是水泥柜台,柜台旁边有个口,有木板挡着,只供售货员进出。货架上,最显眼的是暖水瓶,有竹壳的,有铁壳的,还有毛巾、肥皂、手绢等日用品,也有作业本、钢笔等文具。最吸引我们的是糖豆,五颜六色的,装在一个透明的大玻璃瓶里,一分钱好几个,我们还是没钱买。最常卖的是盐和煤油,盐是散盐,装在一口缸里,用杆秤称;煤油装在一个大瓮里,用提子量。那时候家家都点煤油灯,煤油还凭票供应,我们提着空瓶去还敢打闹,打了油后就要一路小心翼翼地提回来,怕瓶打了油洒了。碰见调皮的孩子,他们总要冲我们喊:“小光头,打洋油,一分钱,一提溜。”我们只能对他们瞪眼睛、挥拳头,不敢提着油瓶去追打,怕打了瓶、洒了油。去代销点买小东西,一般都是小孩子的事。我经常去帮父亲买烟,帮家里买盐、打洋油,买其他东西就轮不上我们了。
各村的代销点是公社供销社的销售网点,这里的售货员是供销社派下来的工作人员,吃公家饭的。能吃公家饭的人都是有本事的人,在乡下会被人高看一眼,我们村代销点的售货员陟松波也不例外。他是本村的,代销点离家很近,上班很轻松。记忆中,他留着大背头,梳得一丝不乱,总是穿着灰色的中山装,扣得严丝合缝,最上面的那个扣子也从不解开。他喜欢听收音机,那时候收音机还是稀罕玩意,所以被他高高地放在货架上,我们够不到,只能趴在柜台上眼巴巴地看。有时候,他还赶我们走。我们走出代销点,齐声喊:“陟松波,听广播,陟松波,听广播。”不等他撵出来,我们就跑远了。
如今,曾经红红火火的代销店早已改头换面,变身为各大超市,但它承载了我儿时最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