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改变世界,劳动创造文明。课本里的劳动者,或是艰苦奋斗的革命战士,或是服务人民的基层工作者,或是刻苦钻研的科学家……他们的名字,汇聚起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他们的精神,指引着只争朝夕的奋斗足迹。
夯歌(油画) 王文彬 作
可敬的劳动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两首(其二)》,沪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千百年来,在农耕劳作的基础上,中华儿女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
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正是通过辛勤劳动、接续奋斗,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的史册上,镌刻着劳动者的荣光。
“一场开发大庆油田的大会战打响了……他们当中,有个名叫王进喜的中年人……他暗下决心:‘我一定要为中国人民争口气,把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摘掉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教科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朴素口号,凝聚着石油工人们以苦干实干为国争光的决心。
彼时,在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还有这样一群劳动者,他们刻苦钻研、孜孜求索,用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托起民族振兴的梦想。
他是坚持真理、挑战权威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农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部编版高中语文上册)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袁隆平矢志研究杂交水稻,引领了一场世界范围内的“粮食革命”,“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
他们是隐姓埋名、披肝沥胆的“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邓稼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964年元旦,高纯度的浓缩铀在王承书和她的同事手中诞生了……王承书为祖国隐姓埋名三十年,直到逝世前,人们才在报纸上读到她的业绩,知道她的名字。”(《隐姓埋名三十年》,语文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王承书等科研工作者扎根大漠深山,为新中国国防事业奉献一生。
张秉贵、王进喜、袁隆平、邓稼先、屠呦呦……这些闪亮的名字串联起“一团火”精神、大庆铁人、两弹一星等一个个光辉的精神坐标,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中熠熠生辉。
当代中国,更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涌现出来,为时代发展、社会进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正在修建的是一条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科技人员指挥突击队员,往刚刚凿开的隧道洞壁喷射混凝土。”(《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一着惊海天》,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青藏铁路铺通、辽宁舰歼-15舰载机着舰,这每一个改变历史的时刻,莫不凝聚着大量高素质劳动者经年累月的奉献和坚守,他们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呈现给世界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
彰显时代精神
品读这些劳动者的丰功伟绩,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同样的劳动精神——
有为人民服务的赤诚。“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为人民服务》,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永远的白衣战士》,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从革命战士张思德到抗击非典的护士长叶欣,他们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赤诚为民、向险而行,他们的名字与精神永垂不朽。
有爱岗敬业的坚守。“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敬业与乐业》,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梁启超先生所推崇的“敬业乐业”精神,流淌在新时代奋斗者钟扬的血脉里,成为他一生最鲜明的注脚。“植物学家、科普达人、援藏干部、教育专家……哪一个身份都可以以一种完整的人生角色在他身上呈现。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直到他生命戛然而止的那一天……”(《“探界者”钟扬》,部编版高中语文上册)
有格物致知的拼劲。“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部编版高中语文上册)新时代里,科学家前赴后继攻克技术难关、大国工匠夜以继日创造优质产品,正是对格物致知精神的生动诠释。
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岗位、同样的精神,鼓舞着一代代劳动者为国家富强夙兴夜寐、为民族振兴呕心沥血。沿着历代劳动者的奋斗足迹,弘扬薪火相传的劳动精神,14亿中华儿女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必将创造出新的辉煌。
据《光明日报》
矿山新兵(中国画) 杨之光 作
收获之二(中国画) 方正 作
唱响明天——打造千年雄安(油画·草图) 马佳伟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