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0年5月18日 星期

叶永烈:用一生来回答“为什么”


5月15日,著名作家叶永烈去世,享年79岁。叶永烈写的《十万个为什么》和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深入人心,他为我国的儿童文学、科幻文学、科普类文学等都做出过巨大贡献,其朴实无华、幽默风趣的作品,影响过一代代人的成长。

20岁写作《十万个为什么》

叶永烈1940年8月30日出生,浙江温州人。小时候他很喜欢看书,11岁起对写作产生兴趣,开始发表作品。

因为理科成绩不错,叶永烈考入了北大化学系,18岁开始发表科学小品。1959年上大二的他在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第一部科学小品集《碳的一家》。由于写得文笔活泼,少年儿童出版社看中了他,邀请他参加《十万个为什么》的写作。

当时少年儿童出版社组织了7位上海学校的化学教师,花了一年时间写好了《十万个为什么》的化学分册,但写得太像教科书,编辑部不满意,就找叶永烈重写化学分册的“为什么”,为此他还得罪了一批上海的中学化学教师。

《十万个为什么》涉及各种各样的知识。为了写好这些“为什么”,叶永烈看了大量的参考书。那时的他只有20岁,跟读者的年龄相差并不大,就被少年儿童出版社委以重任,为《十万个为什么》挑大梁,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元勋”。

《十万个为什么》出版后,成为当时印刷量最大的畅销书。在短短两三年间,竟印行580多万册。

叶永烈写《十万个为什么》在当时拿到的稿费是1600多元,算得上是一笔巨款。据说1962年他去提亲的时候,上门送的礼物就是一套《十万个为什么》。

A

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

作家简介

叶永烈,生于1940年,浙江温州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笔名萧勇、久远、叶杨、叶艇。一级作家、教授、科普文艺作家、报告文学作家。

叶永烈早年从事科普、科幻创作,并以科幻作品《小灵通漫游未来》蜚声文坛。他参与撰写的《十万个为什么》丛书,影响了一代代读者。

“小灵通之父”

由于《十万个为什么》中都是短篇科技小品文,叶永烈写完这套书之后觉得不满足,萌生了写长一点的小说的想法。

叶永烈曾收集了许多当时的科学技术新成就编成书稿《科学珍闻三百条》,1961年,在此基础上,写成了《小灵通的奇遇》,名字取自对他影响很大的《木偶奇遇记》,主角被写成了他从高中起就很崇拜的记者。

1978年8月,这本书更名为《小灵通漫游未来》出版,第一次就印了300万册。作品描述了小记者小灵通漫游未来城市的种种见闻和感受,展示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远景。叶永烈采用的是科学幻想小说的形式,将科学知识的灌输有机地融合在情节展开之中,使许多难以理解的科学知识变得鲜活生动起来。由于他的写作贴近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所以大获成功,他也因此被称作“小灵通之父”。

1976年春,时任上海电影制片厂编剧的叶永烈又发表了十年动乱后第一篇科幻小说《石油蛋白》,标志着中国科幻掀起第二次高潮。

B

叶永烈代表作《小灵通漫游未来》。

中国有“两个叶永烈”

有人说中国有“两个叶永烈”,一个是科普的叶永烈,一个是纪实文学的叶永烈,此言非虚。

叶永烈在文学创作上没有停留在儿童文学与科普类文学上,随着年岁的增长和知识储备的丰富,1983年之后,他开始由科普和科幻作品创作转向纪实文学的创作,著有《叶永烈自选集》《红色三部曲》等。

2015年开始,叶永烈从纪实文学转向长篇都市小说的创作,经过三年努力,完成135万字的“上海三部曲”。这三部长篇小说,并无故事上的联系,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上海。

最近几年,他经常出国游历,边走边写成为他全新的创作方式,出版了一套《叶永烈看世界》。

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叶永烈建立了完善的个人创作档案,各种文稿、书信、照片、采访录音、笔记、作品剪报、评论、样书等均分类保存。叶永烈长期从事中国当代重大政治题材纪实文学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的档案和口述历史资料,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叶永烈创作档案”,成为中国当代历史研究的一批原始文献。

叶永烈对自己的创作做过一次数字总结:“前段时间我整理了我的科普作品,叫作《叶永烈科普全集》,有28卷,1400万字;我的纪实文学作品是1500万字;还有行走文学,《叶永烈看世界》21本,现在已经全部出版,500万字。”

叶永烈曾打过比方:“我不属于那种因一部作品一炮而红的作家,这如同一堆干草,火势很猛,四座皆惊,但很快就熄灭了。我更像‘煤球炉’式作家,点火之后火力慢慢上来,持续很长时间。”

C

七分跑,三分写

叶永烈曾经说自己的纪实文学是“七分跑,三分写”,所谓的“跑”也就是采访。

不同于形形色色的江湖野史的道听途说、凭空捏造对史实进行扭曲改造,叶永烈的纪实文学创作有着新闻采写的气味。纪实文学创作“七分跑,三分写”其实是很辛苦的活儿。叶永烈说,怕苦怕累,别干这一行。

1988年10月底他自费赴京采访历史人物,这只是他数十次赴京采访中的一次。不断出入北京住宅区,叶永烈渐渐对北京“地儿熟,人头熟”。当时他年富力强,没有手机,凭借乘坐公共汽车和双腿奔走于北京东南西北,从清早一直工作到深夜。

他的纪实文学作品,都是建立在大量采访重大历史事件当事人的基础上写出来的,而这些当事人大部分集中在北京。正因为这样,他不断往北京跑,以致被上海的同行们称为“上海的北京作家”。

11岁点起文学之火,燃烧了60多年,叶永烈留下的作品常暖人间。晚综

D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