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0年5月21日 星期
真人电影《花木兰》将于7月24日正式上映
古老中国故事与全球文化共舞
近日,迪士尼影业公开了经典动画改编电影《花木兰》的中文版正式预告片,本片确认将于7月24日正式上映,代父出征的巾帼英雄花木兰将再现传奇。此前《花木兰》原计划在3月上映,但由于疫情原因被推迟。

1

传递“忠勇真”美德

1998年,迪士尼推出动画大片《花木兰》,席卷全球3亿美元票房。不仅票房成功,更让无数孩子倾慕的偶像,多了一个背起弓箭、披上戎装、替父上战场的中国女孩。

20多年后,再度推出真人电影,迪士尼对这个经典IP情有独钟,不仅因为它有庞大的粉丝基础,更因为“花木兰”延续着勇气与智慧并重的独立女性精神,传递自我探索的价值。“从动画片《花木兰》到真人版,好莱坞不断开采中国故事。这足以说明我们的历史与文化是一笔难以估量的遗产,它们能从中国的传奇故事,成为当代全球文化的一部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罗岗教授说。

本月初,真人电影《花木兰》在洛杉矶和伦敦举行了两场首映礼后,媒体的首波影评也相继出炉。评论人凯文·鲍罗伊将其视作“迪士尼第一部战争史诗”。

整部影片投资两亿美元,这也是迪士尼迄今为止投资最高的真人改编电影。面对题材优势,导演妮基·卡罗减弱了爱情线,增加战争和武戏场面,传递“忠、勇、真”的美德。剧中大篇幅描绘了军营中的训练生活和跃马厮杀的战争场面。刘亦菲饰演的花木兰有三场非常漂亮的单人打戏,武术设计也展现出具有强大意志与战斗能力的女性形象——干脆利落的弯弓射箭、充满速度的屋顶奔跑、行云流水的翻腾跳跃和轻巧灵动的剑花。

相比动画《花木兰》在战场杀敌中添加了些爱情作料,真人改编显然更顺应当下女性观众对“大女主”的精神解读。木兰的形象,成为当代独立女性的一种映射。她们积极进取、自信独立,她们不需要依赖别人,而是主动掌控自己的生活。

影片也存在争议,例如将木兰的生活背景设置在福建土楼里,只注重视觉效果的“中国化”,却忽略了景观背后历史与文化的意义,显然对文化的嫁接是似是而非的。罗岗认为,好莱坞在不断开采中国故事的同时,也给中国作品“走出去”带来一个重要课题,“面对同题竞争,我们的创作者能不能有信心说得更好,让文化传播与流行更有深度与力度。”

2

有更多历史女性IP可接入时代的语义

从1912年京剧大师梅兰芳演绎的京剧《木兰从军》,到2009年马楚成导演、陈坤主演的电影《花木兰》,从豫剧、河北梆子到舞剧……木兰故事由最初的叙事诗,发展到民歌、小说、戏曲、电影、电视剧、歌剧、舞蹈、杂技、游戏等各种艺术样式。

《花木兰》的故事之所以有魅力,在于逃离了传统英雄美人故事中,女性作为被观看、被拯救的花瓶地位。她非凡的勇气、过人的胆识、临敌作战时的威猛,打破了女性柔弱的印象。

回到艺术母本、那首流传千古的《木兰辞》,学者指出,全诗最具有魅力的时刻,不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而是木兰从战场归家后的场景。“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长久以男性身份在风霜雨雪中生存战斗,并没有消磨掉她对女子身份的认同。字里行间轻快的节奏感,洋溢着木兰的喜悦。这种解放,不再是女性对自我性别的忽略。

在中国文学艺术的历史长河里,流传了很多像“花木兰”一样站在历史与战争场景中的女人,例如,60岁披甲上阵的穆桂英与“杨门女将”、“擂鼓镇金山”的梁红玉等;书写了很多以男性的形象、规范与方式投身社会生活的女性传奇,如东晋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唐传奇中的谢小娥易装复仇、红拂女易装夜奔。虽然这些具有魅力的女性形象只是英雄的背景板,或只有一瞬的高光,却足以展现女性精神上的觉醒,以及渴望展示自我的野心。有学者指出,这些动人的女性IP需要接纳时代的语义,展现更璀璨、更夺目的价值。因而,仍有无数“花木兰”的故事等待被重新发现、解读,“女性的生命故事是未完待续的。”据《文汇报》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