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几遍军旅作家王维的《末代状元张謇(jiǎn)》,也没有弄明白作者为什么把张謇说成是末代状元。因为在张謇后面还有骆成骧、夏同龢(hé)、王寿彭、刘春霖四位状元,末代状元应该是刘春霖。
江苏海门市长乐镇(即今常乐镇)人张謇成为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的状元,当年的榜眼是湖南省茶陵县人尹铭绶,探花是湖南长沙人郑沅。这次考试后的1895年,荣禄、陶模等人上书变通武举,建议以武学堂取代武举培养和选拔人才。也就是在这一年,李提摩太提出在科举考试中增加新的科目。他认为:“中国科目,意美法良,不可废也。”但“惟题目不广,只讲本国之事,不知各国治平之法”,应该改革。
第二年,即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由徐桐、启秀、李文田、唐景崇任主考官,科举考试仍在进行,四川资中人骆成骧成为当年状元,浙江黄岩人喻长霖、湖南省湘乡县新安乡三十四都(今双峰县三塘铺镇)人王龙文分别是榜眼和探花。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十一月,贵州学政严修奏请考试时设立经济特科,选拔“或周知天下郡国利病,或熟谙中外交涉事件,或算学律学,擅绝专门,或格致制造,能创新法,或堪游历之选,或工测绘之长”的人才。康有为也在这一年撰写了《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析》一文,指出用八股取士,致使出现“巍科进士,翰苑清才,而竟不知司马迁、范仲淹为何代人,汉祖、唐宗为何朝帝者,若问以亚非之舆地、欧美之政学,张口瞠目,不知何语矣”。但他们说归说,科举考试并没有停止。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贵州麻哈州(今麻江县)人夏同龢中戊戌科状元,湖南桂阳莲塘大湾人夏寿田是榜眼,浙江德清人俞陛云是探花。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两广总督陶模率先提出“废科举以兴学校”,作为“图存四策”之一。戊戌变法时,康有为建议:“请勿下部议,特发明诏,立废八股。”清廷并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慈禧太后只是重新恢复了被废止的经济特科。1903年癸卯科考试正常进行,也就是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孙家鼐等四人任主考官的科举考试。山东潍县(今潍坊)人王寿彭高中状元,山东莱州人左霈、贵州遵义人杨兆麟分别中榜眼和探花。
紧接着的光绪三十年(1904年),以裕德、张百熙、陆润庠、戴鸿慈为主考官举行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河北省肃宁县人刘春霖一举夺魁,成为清朝末代状元,广东清远清城区人朱汝珍、广东番禺人商衍鎏分别成为末代榜眼和探花。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四(1905年9月2日),直隶总督袁世凯、盛京将军赵尔巽、两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周馥、两广总督岑春煊和湖南巡抚端方会奏《请废科举折》。指出“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以分其砥砺实修之志”。呼吁停止科举已是迫在眉睫之事。清廷接受了来自举足轻重的南北封疆大吏的建议,决心废除科举考试,以达到延续自身统治的目的。自此为止,具有1300年历史的科举制度宣告结束。
值得一提的是,这中间有的人一边高喊废除科考,一边又不停地参加着科考。徐世昌和袁世凯曾誓言废除科考,但徐世昌还是参加了科考,并中光绪十二年(1886)的进士。好在袁世凯并没有放在心上,两人关系依然很好,在玩弄清政府和孙中山的道路上,相互协助,一唱一和。相比之下,梁启超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和吴稚晖等人约好不参加考试,但梁启超还是在父亲梁宝瑛和老师康有为陪同下分别参加了1890年和1895年的会试,最后虽然因为主考官徐桐以广东举人考卷中“有才气者必为康祖诒”为由没有录取,但还是导致了吴稚晖和梁启超终生不相往来的结局。
据《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