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概念版海报。
“
近日宣布开机的电影《1921》被视为“献礼建党百年‘第一片’”。这部“上海出品”讲述了第一批共产党人在风雨如磐的岁月里担起救亡图存重任,令中国革命焕然一新的故事。将建党故事放置在共产国际的大环境下讲述,这在中国电影的创作年表里还是头一回,加之上海以其全球影视创制的资源服务于拍摄,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1921》从一开始就被寄予厚望——以全球化视野、国际化创制方式,更新主旋律大片的语态。
壹
打开纵横开阖的视野
黄建新是《1921》的监制兼导演。他的履历表上,《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三部曲分外厚重。时隔十年,再次拍摄建党的故事,他说自己有着更新、更为深刻的认知。
对比前作,《1921》显见的差异在于中心故事高度聚焦。《建党伟业》的叙事线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开始直到中共一大召开,《1921》则紧紧围绕1921年13位年轻人在上海开天辟地的创举展开。黄建新感慨,一方面“通过几年筹备,我们越来越感受到第一批共产党员在年轻时的家国担当、理想信念,也越来越接近他们当年创建中国共产党时的人格力量”;另一方面,新片的叙事时间看似浓缩,但剧本打开了纵横开阖的视野,为那段风雷激荡的历史补充了全球化视野下的丰满细节。
《1921》的选题规划始于2016年。在四年多的剧本创作过程中,以余曦、赵宁宇、黄欣为代表的电影策划编剧团队走访了日本、欧洲多国的早期革命发源地。周恩来和邓小平在法国巴黎建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的小旅馆、花神咖啡馆,中国共产党旅日代表在东京和鹿儿岛的革命活动场所等,都是编剧团队寻找历史痕迹的点位。而在欧洲和日本的档案馆中,主创们还查找到许多珍贵的党史资料,这些鲜为人知的细节都将在影片中有所呈现。
打开全球视野,在主创看来,这契合历史的真实。无论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考茨基著《阶级争斗》、柯卡普著《社会主义史》这三本书曾深刻影响了毛泽东,建立起他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还是共产国际在1919年正式成立后,陆续派遣维金斯基等推动中国共产党创建工作——历史有记忆,中国共产党的孕育到诞生与国际风云休戚相关。
贰
打造年轻语态的革命故事
腾讯集团副总裁兼腾讯影业首席执行官、阅文集团首席执行官程武打了个比方,“电影有时候就像一台时光机,是人们了解历史的重要窗口。世界历史上有许多重要的时刻,都因为电影而获得更多关注”。他希望,《1921》能用电影的语言彰显出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和强大生命力,去更好地展现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让大众尤其是年轻一代为之鼓舞。他说:“这正是我们打造这部作品的初心。”
打造一部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作品,片方搭建了一支具有国际水准的班底。联合导演是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郑大圣,身为上海籍导演,他对于中共一大会址、对在上海发生的这段历史有更深的感触。“在做剧本过程中,通过查阅大量史料,我们越发鲜明感受到,那13个青年所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真的可以称得上‘士不可以不弘毅’,他们挺身而出,自觉觉人,这是中国读书人真正的底色,在今时今日尤其值得我们去体会和学习。”
为影片掌镜的是著名摄影指导曹郁。以挑戏著称的他,将为《1921》注入更为国际化的镜头语言,诸如精细的打光方式和创新的摄影手法等,力求把主旋律大片拍出动感和更新的语态。
更为直观的年轻语态来自演员。1921年,13位中共一大代表的平均年龄只有28岁,正是风华正茂、青春无畏的年纪。现在,诠释革命先驱的重任被交付到了同样年轻的演员手中。黄轩、倪妮、王仁君、刘昊然等50余位中国演员将加盟该片,“80后”“90后”“00后”皆有,可以说汇聚了国内优秀青年演员的半壁江山。
为更好地再现先辈们的年少有为,片方为每个角色准备了一份书单,包括人物传记和上海历史等读物共计80余本。演员们表示,开机前自己一直在努力做功课。疫情期间,剧组也始终保持线上沟通,一步步探入波澜壮阔的历史。
立足上海——这座中国电影的发源地、也是正在打造全球影视创制中心的城市,片方还在世界范围内遴选演员,包括多名一流的美国和日本演员将加盟影片。黄建新说,一部具有时代价值的献礼片,也应是一部能让观众感受一流视听、感慨精彩好看的作品,“我们有信心,拍出一部有新意的主旋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