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071万考生走进考场,2020年高考大幕正式拉开。
这场高考注定不平凡。这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高三学生转入网上学习、网上备考,高考被迫延期一个月。这一年,新高考在北京、天津、山东、海南正式落地实施。这一年,自主招生取消,“强基计划”启动,高职连续第二年大扩招。同时,这是我国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后的第一次高考。
1
教育部日前公布,2020年我国高考报名人数达1071万,突破了2008年的峰值1050万,创造了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的历史新高。
与2008年不同的是,如今我国高考的录取人数也在不断攀升。2019年,我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总人数达到了914.9万。而2008年,本专科招生总人数为607.66万。
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51.6%,在学总规模也首次突破4000万人,我国高等教育正式进入普及化阶段。2019年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100万人的计划,开启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又一轮大扩招。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高职扩招共116万人,百万扩招如期顺利完成。
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转型的重要一步,也为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供了契机。2018年12月,教育部开始布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自2019年至今,教育部分两批公布21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院校更名为大学。
确保考生安全健康,最大限度保障教育公平
2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为确保考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教育部叫停线下聚集性考试,高考整体推迟到7月7~8日举行。与高考相关的一系列招生考试工作也有所调整。
艺术类专业招生考试工作,提出原则上高考前不组织现场校考,要求高校尽可能减少校考专业范围。对于确须组织校考的专业,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鼓励高校采取考生提交作品、网上视频面试等非现场考核方式进行考核。对于专业性强且拟继续组织校考的高校,鼓励先通过提交作品、网上视频面试等非现场考核方式对报名考生进行初选,在高考后再组织现场校考。据悉,今年共有199所高校组织了艺术类专业线上考试录取或初选。此外,“强基计划”有关时间节点顺延一个月,体育类招生考试延迟至6月举行。
确保公平公正是高考的基本价值取向。3月31日,教育部召开部署2020年高考工作视频会议上,提到必须坚持“公平第一”,切实把疫情对广大考生特别是农村和贫困地区考生复习备考的影响降到最低,最大限度保障教育公平。
教育部考试中心也一再强调,2020年高考命题保持平稳。另外,在与高考相关的招生考试工作部署上,教育部也专门提到了对农村和贫困地区考生的保障。对于艺术类专业招生考试工作,教育部提出,有关高校要为农村和贫困地区等不具备条件的考生提供参加考试的兜底条件保障。对于“三大专项”的招生工作,要结合农村和贫困地区实际及疫情防控情况,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招生宣传,为考生提供政策解读和咨询指导,努力提高宣传实效。
7月7日,考生在北京八中考点外准备进入考场。
取消自主招生,实施“强基计划”
3
取消高校自主招生工作
2020年1月,“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印发,决定2020年起,不再组织开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
不只是自主招生,对于艺术类、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等其他特殊类型招生工作,教育部也对资格审核、考试报名、考务管理等各项工作明确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规范。
保送生方面,自2014年起,保送生人数开始大幅缩减。2020年,全国仅有51所院校拟录取保送生2042人,为历年来最低。教育部规定,2020年起,保送生招生取消对获得“省级优秀学生”称号的保送资格条件。
目前,仅有四类学生仍具备高校保送生资格: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集训队成员、部分外国语中学推荐优秀学生、公安英烈子女,以及退役运动员。
“强基计划”招生中
2020年起,教育部决定在36所试点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也称“强基计划”),探索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对各试点高校“强基计划”招生专业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到,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的招生院校数量较多。其中,数学、物理相关专业的招生院校数量最多,各有31所。除此以外,个别高校在核科学与技术、力学、基础医学等关键学科领域也设置了招生专业。
“强基计划”不单单是招生计划,也是培养计划,与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密切相关。36所试点高校在发布招生方案的同时,也发布了相关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提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单独编班,学科交叉培养,强化通识教育,实行导师制,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机制等。
“强基计划”招生依据高考成绩
作为高校选拔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渠道,“强基计划”在招生选拔中,对学校数量及招生规模都做了较为严格的限制。据不完全统计,31所试点高校今年总共计划招生人数为3750人(清华、北大、浙大、复旦、同济未公布具体招生人数)。其中,南大、西安交大、上海交大、中国科大计划招生人数最多,均为210人,中国海大、中国农大、中央民大、电子科大计划招生人数最少,仅为30人。
高考成绩是“强基计划”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有35所高校规定,“强基计划”录取时的综合成绩中,高考成绩占比为85%,南开大学更是提高到了90%。
4
扶贫先扶智 打好招生脱贫攻坚战
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中学校的高三学子们在备考。
继续实行“三大专项”
高水平大学专项招生计划稳定
随着我国贫困人口的减少,高校招生中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生源的“三大专项”(国家专项、地方专项、高校专项)政策继续保持稳定。2016至2018三年间,我国“三大专项”录取人数稳中有升,近年来一直稳定在10万人左右。
高水平大学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考生的招生计划人数稳中有升,为农村学子提供了更多上好大学的机会。通过对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重点高校的“国家专项”招生计划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近三年来计划招生人数相对稳定,且有小幅上升。哈尔滨工业大学虽在2018年有较为明显下降,但2019年也有所回升。
教育部在对2020年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工作进行部署时提到,国家专项计划实施区域的贫困县脱贫后2020年仍可继续享受国家专项计划政策。
定向招生
补充中西部农村教师、医生人才
为快速补充中西部等贫困地区较为集中、经济社会相对来说欠发达区域的某些特定人才,国家和地方在高校招生中设置了公费定向招生计划,主要是教师和医生人才。一方面可以圆寒门学子的大学梦,另一方面也为这些地区补充了优秀的教师、医生等人才,推动了教育、医疗事业的发展。
近几年,高校招收的公费师范生和公费医学生规模均有所增加。2007年起,国家依托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施了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
2018年,“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发布,改进并完善了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将履约服务期调整为6年,恰好覆盖小学或中学的完整教育周期。2019年,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招收公费师范生8441人,比2018年增加2015人。同时,国家公费师范生政策也带动了各省(区、市)的地方公费师范教育的发展。
2010年起,为提高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补充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的全科医生,国家开始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计划”,至今已实施十年。自2017年,国家免费医学生招生计划明显增加,本科阶段招生计划人数由以前的5000余人,逐步增长到了2020年6822人。
据《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