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亮
我家有两套房子,一套在乡下,一套在市区。乡下的是三间瓦房,市区的属于套房。
乡下的瓦房,是在父母留下的宅基地上建造的,三间房占地不足80平方米。记得盖这所房时,我结婚立家不过一年光景。与妻子结婚时,没有红毯铺地,没有鲜花,没有仪式,更没有现成的婚房,就结在洪水过后家中搭建的临时房里。当时,我心里就默默地许愿:建造一所新房,弥补对妻子的亏欠。
那时,我作为公办教师,每月只有30多元的收入,经济上捉襟见肘。不过,再困难也要建房!于是,我在工作上兢兢业业;生活上省吃俭用;穿戴上,只要干净整洁就行。节省下的钱都用来准备建造房屋的材料。
建新房是1985年的事。当时我在学校任毕业班的班主任,教学任务重,我便成了个两头忙的人。还好村里成立了建筑队,每支建筑队都有领班人,只需交定金、排号,然后敲定具体日期就行。
那年代,备料不护好,是会被盗的。于是每天晚自习后,我就从十几里的学校骑车回家“护料”,早上再赶到学校陪学生一起早读。“护料”期间,我夜夜睡在露天的一张小竹床上。
俗话说“盖所房子脱层皮”,这话一点不假,新房落成后,我瘦了整整五斤。
虽然,建造这所房子流了不少汗水,付出了不少辛劳,倾注了不少心血,但我从中懂得了责任,学会了担当。
在城市拥有的这套房,是学校房改后首批建造的一幢楼房中的其中一套。我从乡级中学调入城区学校,家底薄,但是子女又要入学,要不要房子成了家中头疼的问题。与爱妻商定后,铁心要买下这套房。当时的房价300多元一平方米,总面积140多平方米,总造价不超过6万元。这个数字对双职工或条件好的家庭来说不算啥事,但对我这个“一头沉”的家庭来说却成了难题。
但我们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击退,而是积极地多方筹集房款:一方面,我们节衣缩食攒钱;另一方面,我和妻子向亲朋借钱;此外,我们还借助亲戚在市区广场办露天舞场的机会,做起临时供应饮品的小买卖。最终凑齐了房款。
2000年的春节,我们乔迁新居。一生中置办的这两套房产,使我刻骨铭心,难以忘怀。乡下建造的房屋,自己如同咀嚼着一粒多味的糖果,五味杂陈。在城区购买的住房,自己如同一头负重前行的牛,苦乐兼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