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姚晓晓
今年66岁的宋水广在舞阳县城经营着一家超市,人们经常能看到他在店铺门口专注地做着形态各异的根雕。7月15日上午,记者采访了他。
见到宋水广时,他正在店里整理根雕工具。“根雕美在自然,贵在发现。”宋水广说,这么多年来,他使用的工具只有简单的刻刀、锤子、螺丝刀等,不用特别专业的雕刻器具,依然能够雕出完美的作品。
宋水广告诉记者,做根雕一直是他的梦想,但年轻时由于家庭条件有限,忙于生计的他只好把爱好放在一旁。随着年龄增大,他终于不再奔波着做生意了,60岁那年,他重拾梦想,拿起的刻刀再也没舍得放下,现在每天雕刻三四个小时已经是他养成的一种习惯。
谈到做根雕的艰辛,宋水广称从最开始的选材就颇费周折。为了找到一块完美的树根做原材料,他经常去附近的山上选树根,有的还需要从村民手里购买。
每看到一个树根,他脑海里都会有一个大致的设想,并根据树根的形状进行设计,构思成熟后再动手操作。“做一个根雕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少则一二十天,多则要一个多月。遇到大的树根则需全程站着或蹲着创作,但看着完成的作品,心里特别满足。”宋水广说,每件作品他都坚持追求天然,常人眼里奇形怪状、只能作为燃料的丑陋树根,在他看来却都是宝贝。
在宋水广家里,记者见到了形态各异、制作精美的根雕艺术品,惟妙惟肖的鹰、宛若游在水中的美人鱼、大小不等的花瓶等作品将家里摆的满满当当。可是即使有这么多作品,他依然把每件都看成是自己的宝贝,从不出售。“经常有人愿意出钱买我的作品,可是我不愿出售。做根雕只是我的爱好,可以从中收获快乐我就已经很满足了。”宋水广说。
宋水广在做根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