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尹晓玉
夏日的早晨,晴空万里。源汇区大刘镇湾王村一处苹果园里,58岁的王保亮正在忙碌着,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两年前,他利用新技术栽种的6亩苹果树,如今已枝繁叶茂,沉甸甸的果子鲜翠饱满、挂满枝头。这不仅改变了当地不适合栽种苹果树的现状,也为王保亮一家结出了“致富果”。
7月20日,记者刚进王保亮家的苹果园,苹果的清香就扑鼻而来,一个个红彤彤的苹果挂在枝头让人垂涎欲滴。当时,王保亮正在给其他村民介绍果园的情况,大家纷纷称赞他有眼光,丰收的喜悦也让他满面春风。
王保亮是大刘镇湾王村的一名农民,原本一直在外打工。随着孙子、孙女逐渐长大,2017年,他回到家里和老伴一起照看孩子。但长远过日子,还得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寻找致富门路。依靠什么来致富?正在王保亮左思右想时,结识了我市高级农艺师杨秀安,他开始不断地向杨秀安请教自家的土地种什么比较有前景。
“我向他推荐了国家果树研究所从德国引进的一种新型苹果种植技术,建议他用新技术种苹果树。”杨秀安说,受土壤结构的限制,原来当地果农种的苹果树要么不成活,要么结的果子咬不动、口感差。但他通过学习、考察发现,国家果树研究所从国外引进的苹果矮化砧木技术,可以改变这一状况。
“当时,好多人劝我不能种苹果,我也知道咱们这儿的土壤不适合。”王保亮说,但他听了杨秀安的介绍后,决定相信科技。说干就干,王保亮把家里的土地整理了一下。2018年1月,他投资3万多元,种了6亩苹果树。从那以后,他基本就驻扎在了果园里。
2019年3月份,果树种下一年后就开花了,到4月份少许枝头开始挂着稀疏的果实,这让王保亮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喜悦。然而更让王保亮惊喜的是,今年4月份,他家的果树有一半都结果了,结出的苹果酥脆香甜、口味极佳,销路非常好。
“这苹果好看、好吃又高产,还好管理!现在已经卖了4000斤左右,收入一万多元,主要供给了市区的几个超市。”王保亮乐得合不拢嘴。作为我市第一批试种新技术苹果树的果农,他真正尝到了科技带来的甜头。
“运用新技术种植的苹果,不仅口感好,上市也特别早,所以经济效益高。”杨秀安说,这项新技术不仅改变了当地不适合栽种苹果树的现状,也将成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王保亮在苹果园查看果树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