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我国科学家开始进行探月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2000年11月22日,中国政府首次公布了航天白皮书《中国的航天》,明确近期发展目标中包括“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
2004年1月23日,绕月探测工程项目获批,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全面启动。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2008年11月12日,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全月球影像图发布;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卫星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为探月工程一期——绕月探测任务画上圆满句号。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嫦娥二号:小行星探测先遣兵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探测器发射成功,卫星轨道设计、导航控制、X波段测控、微小相机视频成像等各技术验证项目,均按程序进行并全部成功。
2012年4月,嫦娥二号探测器圆满完成在日地拉格朗日L2点一个完整周期的飞行探测,进入转移轨道飞行。
2012年12月13日,嫦娥二号探测器与国际编号为4179的图塔蒂斯小行星“擦肩而过”,最近交会距离不到1公里,首次实现我国对小行星的飞越探测,成为我国第1个行星际探测器。
最后它飞到一亿公里外,对我国深空测控能力进行了验证。
嫦娥三号:实现落月梦想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落月,实现我国航天器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并开展巡视勘察和科学探测。
2014年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三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指出,嫦娥三号任务圆满成功,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在人类攀登科技高峰征程中刷新了中国高度。
嫦娥四号:实现多方面创新
2018年5月21日,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发射升空,随后进入环绕距月球约6.5万公里的地月拉格朗日L2点Halo轨道。
同年12月8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发射,在“鹊桥”帮助下,于2019年1月3日踏足月球背面。
嫦娥四号任务实现了多方面创新: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与巡视探测,首次实现月球背面与地球的中继测控通信,首次实现在月球背面着陆器和月球轨道微卫星的甚低频科学探测,运载火箭多窗口、窄宽度发射和入轨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首次进行超地月距离的激光测距技术试验,首次开展国际合作载荷搭载和联合探测。
2020年7月15日,嫦娥四号着陆器顺利唤醒。此前,玉兔二号月球车已在7月14日唤醒。目前,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已进入第20月昼工作期,中国探月故事还在继续。
晚综
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