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7月21日晚至22日,持续的强降雨致使市区许多路段积水严重,低洼路段一片汪洋。就在这样的暴雨天,为了保证群众的安全,城管、交警、环卫工人、志愿者等顶风冒雨,奔忙在大街小巷,一个个身影在跃动,一幕幕暖心的情景在上演,成为沙澧大地雨中最美的风景!
普降暴雨
□本报记者 齐 放 通讯员 胡燕平
7月22日下午,记者从市气象台获悉,从21日17时至22日17时,我市普降暴雨,除临颍北部外,大部分地区出现了100毫米以上的大暴雨,局部地区达200毫米以上。
据市气象台工作人员介绍,监测数据表明,此次24小时强降雨过程,我市51个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中有39个站点降水量达100毫米以上,6个站点降雨量在200毫米以上,最大的降雨中心出现在郾城区李集站,降雨量为214.6毫米。以有历史记录的漯河观测站为例,截至17时降水量为196.8毫米,排名我市2000年以来历史同期降水量第三位。
市气象台工作人员介绍,根据最新气象资料分析,22日夜间降水逐渐减弱,23日至24日没有明显的降水天气,局部有分散性阵雨。
排水抢险
□本报记者 朱 红
7月21日至22日的强降雨,导致市区五一路、滨河路、泰山路、祁山路北段、嵩山西支路、人民路涵洞等路段严重积水,市城管局各部门冒雨积极排水抢险,以方便市民出行。
7月21日晚上开始,市政建设和公用服务中心所辖市区泵站闸门的30余名管理人员彻夜值守,加大泵站设备抽排力度,为市区积水内涝的顺利排出提供保障;结合雨情,针对市区5座立交泵站和13处易积水点实施专人蹲点式重点巡查,充分利用网络通信和视频监控等现代通信手段,将路面积水情况实时上报到市防汛指挥部,确保应急排涝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巡查积水情况的同时,市政防汛巡查人员还关注市政排涝设施的安全情况,及时清理窨井篦子的杂物,排查道路安全隐患;针对市区铁路立交涵洞的积水,及时设立安全警示标志,安排专人不间断值守涵洞入口,疏导车辆安全通行,全力为市民汛期安全出行提供保障。
市城管综合执法支队7月21日夜间组织各大队值班人员赴防汛责任区域进行不间断巡查,排查道路防汛隐患,帮扶过往行人。在严重积水区域设置警示牌,留守执法人员做好巡查工作,提醒过往车辆路面积水严重。队员们在淞江路、嵩山东西支路等主次街道持续排查,徒手或用工具疏通堵塞的下水道口;捡拾水中落叶,防止堵塞城市排水系统;清理路上乱停乱放的共享单车;组织人员站在水深路段指挥车辆和行人绕道慢行。
7月21日晚上8时许,市园林绿化养护中心工作人员对市区主次干道、游园等容易内涝和易积水区域昼夜不停巡查,对威胁到人、房屋、道路、电缆等安全的倒伏树木及时处理,保障道路通行安全。“嵩山路南段树木倒伏,砸到了信号灯;淞江路、解放路交叉口树木倒伏,砸到了路边停放车辆……”22日上午,市区多处路段发生树木倒伏。园林工人分工明确、紧密配合,有的锯树,有的搬运,有的扶正树木打支撑,有的帮忙推车,齐心协力处理险情。截至22日中午12时,共清理倒伏树木30余处、折枝200余处、清淤疏堵16处。
7月21日晚上,市环卫服务中心防汛突击队第一时间赶至责任路段,及时设置安全围挡和警示标志;打开检查井盖和井篦,助排路面积水。22日早上5点,路网精细化网格人员和督查科人员上路巡查,对巡查中发现的积水路段、问题路段、积水涵洞等及时在市城管局微信群、环卫中心联络群、大环卫群发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现场对防汛排涝责任路段及时清除路障,助市民安全通行;对被暴雨冲倒的交通护栏进行整修;对积水路段倒地的共享单车进行整理;及时救助涉水被困车辆,并在路口引导车辆及行人绕行积水严重路段。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