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0年7月23日 星期
“大禹治水图玉山”
勇战水患的不朽丰碑


近来我国多地遭遇持续强降雨,防汛形势严峻。千百年来,中国人在与水患的斗争中留下许多经验、创造无数奇迹。清乾隆年间,宫廷以上古“大禹治水”事迹为蓝本,组织能工巧匠,雕刻出一座巨大的玉山。此物举世罕见,是当之无愧的国宝重器,凝聚着国人对山川无恙、江河安澜的美好祝愿。

2

用三年多时间从和阗运抵京师

从玉山上刻御制诗“兹得密勒塔巨材”一句可知,其原材料开采自我国新疆和阗(今和田)一带的密勒塔山。“密勒塔山”在玉器史上负有盛名,清时,密勒塔山得到大规模开采,最多时有两三千人同时作业。

据说“大禹治水图玉山”整块玉材原重10吨以上。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如此规模的玉材是如何跨越千山万水,从新疆运抵京城呢?据清代泾州知州黎谦亭所作《瓮玉行》诗序云:“于阗大玉三,大者重二万三千余斤,小者亦数千斤,役人畜挽拽,卒以千计,至哈密有期矣”;乾隆帝在《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跋文中也提道:“采得大玉,由冰而拽运至京师”。据学者研究,当时为了运输这块巨大的玉料而专门制作了轴长近12米、装有铜质扶手的特种大型专用车辆,在车辆前行时,车前有多匹马拉拽,车后有大批民夫扶把推运,逢山凿岩开路、遇水导河架桥;冬天则在道路上泼水结成冰道,然后在冰面上拖运。就这样,每天大约走五到八里,花了三年多的时间才将其从和阗运抵京师。

历时七年雕刻完成

玉料抵京后,乾隆帝认为如此罕见的大玉应该用来表现丰功伟绩,于是决定按清宫内府所藏《大禹治水图》(创作年代不详,至少为元代以前)作为稿本,雕琢一座高大的玉山。此后,乾隆帝钦定清宫造办处画工设计画出“大禹治水图”纸样,并由画匠贾全在大玉上临画,然后制成蜡样随玉料一起发往扬州进行雕刻。

从京城到扬州有水路可走,因而速度较快,也不像陆地运输那么麻烦。雕刻如此庞大的玉料,难度空前。据学界考证,琢磨玉山时,为了方便上下、前后、左右同时多人制作,定要沿玉山周围搭一棚架,棚架上还要有可供上下左右活动升降的构造。玉山上深进的山洞、镂雕的树木枝干叶脉等处,均留下许多不同口径的圆形琢痕,可知当时玉山在制作时除用传统的琢玉铊子外,还有大小口径的管钻。铊子和管钻除手工转动使用外,都离不开能使其旋转的器械,并且要用水掺金刚砂来配合。制作这件大型玉山,除前述的棚架和可以活动的“踏跺”一类设备外,还要用金刚石特制的刻玉刀雕琢。

乾隆帝亲自筹划了玉山雕琢制作的全过程,工匠们在凿玉前,要把每一张图纸、每一个纹样先交由皇帝过目并批示,如不满意就要及时修改,直到敲定。从清乾隆四十六年玉材抵京算起,直到清乾隆五十二年玉山雕琢完成,再经水路运回京城,前后共耗费约六年时间。玉山抵京后,乾隆帝又命造办处如意馆刻玉匠朱永泰刻字,将御制题跋、诗文、玺文篆刻在玉山背面,又耗时约一年,总共历时七年方雕刻完成。

3

世界最大的玉雕作品

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有3万多件玉雕作品,其中有一件被誉为“玉中之王”,它就是世界现存最大的玉雕作品——“大禹治水图玉山”。

“大禹治水图玉山”雕刻于清乾隆年间,高约224厘米,总重量在5吨以上,该玉山用料为致密坚硬的青玉。正面山腰上,指挥者大禹正在亲自劳作,他与随从用锤打、镐刨、杠杆捶击等方法,凿石开山使水留下。玉山之上,三五成群的劳动者在山崖上劳作,共构成十几处场景,全面展示了古代开凿技术和先民们开山治水的信心。无论从哪个角度观赏玉山,都能看到山壁、花树、劳动者、工具。玉匠师随形施技,以写实的“剔地起突”雕琢工艺,采用浮雕、凸雕、深雕等技法,将题材与玉石料的原有形状巧妙结合,用立雕的方法表现人物的多种姿态动作,体现出极高的雕刻技巧。

玉山正面中部山石处刻有乾隆帝阴文篆书“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玺文。背面上部阴刻乾隆帝长篇题跋《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其中有御制诗一首,诗中曰:“画图岁久或湮灭,重器千秋难败毁”,点明此玉山为“重器”。诗文下部刻篆书“八徵耄念之宝”玺文。

1

勇战水患的不朽丰碑

最后,乾隆帝选定紫禁城内乐寿堂安设玉山,并将该处原陈设“西洋水法一统万年青”换掉。此后,“大禹治水图玉山”便一直陈列于乐寿堂,至今再未挪动。

乾隆帝对“大禹治水图玉山”非常珍视,他在玉山跋文中歌颂了大禹治水的功绩,称其“功垂万古德万古,为鱼谁弗钦仰视”。此外,乾隆帝还详述了玉山制造的始末,提及“是器致之以万里,攻用十年告蒇事,博大悠久称观止”。在跋文最后,乾隆帝又点明了制作玉山的目的:“获此巨珍,以传古王圣迹。非耳目华嚣之玩可比也……因即免其每岁春贡之玉,着为令典,以示体恤。后之人思艰图易,抚驭有方,征求勿事,慎守旅獒之训,以凝承大宝,庶不负予制器垂裕之深衷耳”,以此告诫后世不要再雕刻类似的玉山了。

这件世界最大玉雕作品凝结了无数劳动者的智慧和汗水,其雕琢技艺达到了玉器制作的顶峰。玉山上,以大禹为代表的治水先驱不屈不挠、勇战水患,这座气势磅礴的艺术品成为中国人战天斗地的不朽丰碑。晚综

4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