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19:31播出的央视《天气预报》,您每天都看吗?最近,这个收视长青的节目迎来了40岁生日。
过去40年的每一天,它都与观众冷暖相伴,风雨同行。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却是老百姓最爱看的节目之一。
《天气预报》除了传递气象信息,也记录了社会变迁。很多人通过这个节目,了解祖国各地的天气情况,是飞雪飘飘,抑或是艳阳高照。
有观众感叹说,这是自己人生中唯一一个看了几乎一辈子的电视节目。
气象节目主持人宋英杰播报天气。 资料图
2
1
没有冷光灯不能开风扇,主持人播完汗流浃背
最初的一个半月,每天下午5点中央气象台数据一出来,节目组就要马上把专业术语改为通俗易懂的电视语言,紧接着两位主持人拿着墨水还没干透的稿件赶赴中央电视台,待《新闻联播》一结束,他们便马上接棒播报《天气预报》。
那时候条件简陋,技术落后。演播背景是一块灰色褶幕,摄像设备是电视台老式1英寸机,播报的内容主要是全国天气形势、少数大城市天气预报以及特殊天气警报等。
韩建钢后来回忆说,直播室里没有现在的冷光灯,几盏大灯一开,足有40多摄氏度,但是为了直播录音,里面也不能开电扇,常常汗流浃背。
条件简陋
节目诞生
从日本“取经”,第一代主持人来自中央气象台
这还要从1979年说起。
当时恰逢改革开放初期,时任中央气象台领导的王世平随团到日本考察,在一家嘈杂的居酒屋内,一档电视节目突然让大家安静下来。
屏幕中,一位小伙子指着背后的一张地图讲解天气。屏幕外,人们都齐刷刷地看着电视,直到几分钟讲解结束,大家才继续喝酒聊天。
这让王世平吃惊不已,于是他在回国的路上,和考察团讨论后决定,要将这种覆盖面广、通俗易懂的电视天气预报服务方式“搞起来”。
1980年7月7日,经原国家气象局与中央电视台多次协商后,《天气预报》节目在央视一套《新闻联播》亮相。第一代主持人来自中央气象台,一位是天气预报员韩建钢,另一位是气象台绘图室的李援。
3
主持人宋英杰家喻户晓
《天气预报》另一个标志性的人物,就是宋英杰。
1993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天气动力专业的宋英杰,开始担任《天气预报》的主持人。
当时采用抠像技术,主持人身后只有一块蓝布,因为气象科班出身,宋英杰对地理知识了然于心,他用小纸筒缠上胶布,做了个临时“指示杆”,花了一周时间就熟悉了“盲指”。凭借专业的背景、知性的形象和自然诙谐的语言风格,宋英杰很快家喻户晓,被称为“气象先生”。
《天气预报》的第一次公开道歉,也是宋英杰说的。
1999年12月12日,结合气象部门的预测数据,节目组考虑到有一股很弱的冷空气会在当天晚上开始进入华北地区,可是水汽条件并不是很好,所以预报华北地区13日会有4到5级的北风,很难出现降雪。
但第二天宋英杰拉开窗帘一看,外面白雪皑皑。因此,他在13日的节目里公开道歉:“……我们只有总结每一次失误,才能使天气预报越来越准确,让人们满意。”
气象先生
4
《渔舟唱晚》一播数十年,选它因“欢快不闹腾”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每每听到《渔舟唱晚》的音乐,就会想起《天气预报》。
其实,这首曲子的选择最初堪称“意外”。当时节目迎来大改动,由气象部门独立制作。选择背景音乐时,大家迟迟拿不定主意。最终,曲声浦推荐的电子琴版的《渔舟唱晚》被一致通过。
谁也没想到,这首歌一播就是数十年,成为《天气预报》的标志,曲声浦后来说,当初选它只是觉得这首曲子“欢快而不闹腾”。
背景音乐
5
预测时间更长,内容更丰富
40年来,一批又一批气象节目涌现出来,它们在高性能计算机、数值天气预报、卫星遥感、多普勒雷达等丰富信息资源和服务产品资源的支撑下,成了气象信息传播、预警预报发布、气象科普宣传的重要渠道。
同样,《天气预报》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预测时间从未来24小时扩充到48小时甚至72小时;内容上增加了公众关心的霾、空气污染气象等级等预报,以及森林火险、地质灾害等多种预警;气象卫星、雷达等高科技产品也频频亮相;那些专业的气象名词被替换为通俗易懂的词句;“局部地区”“西北地区东南部”等模糊性词语也尽量被细化到具体地区……
变化很多
第一代主持人韩建钢来自中央气象台。
电视天气预报实现虚拟场景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