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陶小敏
通 讯 员 赵 刚
张文涛今年71岁,是阴阳赵镇中心校的一名退休教师。热心群众工作的他2019年成为了一名专职人民调解员。
走上新的工作岗位,面对新的服务群体,张文涛克服年龄偏高、视力欠佳、记忆力减退的困难,知难而进、从头学起。不仅认真学习人民调解法、合同法、婚姻法、继承法、土地管理法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还虚心向年轻同志学习,向全国优秀调解员学习调解技巧。尤其是今年疫情防控期间,他又学会了线上办公、网上调解。
今年3月,张文涛接到群众张某关于一起债务纠纷的调解请求。原来,张某将自己的一座种植园以9万元的价格转让给朋友魏某,双方签订了转让协议,约定了履约时限。其间,魏某突发疾病去世。张某找到魏某的妻子李某索要欠款,李某却以不知情为由拒绝支付,张某几次催要未果。
正值疫情防控关键期。张文涛坚持人民调解工作“不掉线”,利用电话、微信等形式多次与双方当事人沟通,并在做好个人防护情况下,来到李某家,向李某讲解案件涉及的法律关系,并将婚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文本赠送给李某,建议她认真学习,正确对待,依法履行义务。在张文涛的努力下,最终李某依法履行了义务,张某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
今年5月,70多岁的赵某来到阴阳赵镇人民调解委员会,称自己2017年在某葡萄园做零工,园主应发的2125元工资未支付。赵某多次讨要均被葡萄园园主以各种理由拒绝。满腔的正义感和责任心,让张文涛下定决心为赵某讨回工钱。张文涛找到该葡萄园园主,既好言相劝,又用法律对其进行震慑。经过多次交涉,该葡萄园园主最终支付了拖欠的工钱。
据了解,调解工作之余,张文涛还积极参加法治宣传教育,经常参加各类普法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颁布后,他还发挥自身写作特长,编写了朗朗上口的《学好社区矫正法》七言歌,进行宣传推广。
从事人民调解员工作至今,张文涛和他的同事们先后接待来访群众500余人次,成功调解大小纠纷、现场解答法律问题200多起。
“群众需要调解,我也愿意为群众服务。群众信任咱,咱不能辜负群众的信任!”张文涛说。
法治是社会保障之盾,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只有当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自由、平等、公正才会有安全的避风港。大到国家的政体,小到个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运行。对于现代中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才是真正的法治。
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张文涛就是我市众多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