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0年8月13日 星期

14岁少年随父骑行
从漯河到南京4天500多公里

□本报记者 尹晓玉

身着炫酷的骑行服,脚踏公路自行车,顶着炎日、冒着风雨,4天骑行500多公里——近日,14岁少年毛卓翔向记者讲述了跟着爸爸骑行到南京的故事。

毛卓翔是临颍县人。从三岁开始,父亲毛会春就开始教他骑自行车,刚开始骑带有辅助轮的车,五岁时把辅助轮拆掉,他便很快学会了骑车。

其实,骑行对他们父子俩来说并不是新鲜事,他们经常一起骑行,最远曾从漯河骑到武当山。这次行程是毛会春安排的,之所以选择南京是因为儿子即将上高中,他想让儿子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去看一下,以激励儿子做一个热爱祖国、有责任感的人。

从漯河到南京距离500多公里。在做了充分的准备后,8月5日父子俩骑车从临颍出发,8月9日到达南京,8月11日乘坐高铁回到漯河。8月12日上午,在临颍县一个篮球场,记者见到了刚刚归来的毛卓翔。

连父亲都觉得骑行的过程很艰难,毛卓翔更是吃了不少苦。谈起这次骑行的感受,毛卓翔笑着说:“累!”父子俩早上六七点出发,晚上八点左右在酒店休息。除了吃中午饭能休息会儿,其他时间都是在自行车上度过的。“第一天,浑身是劲,没啥难的。结果第二天一起床,就感觉手腕疼、屁股疼,不想动。从酒店出来看见自行车就心里发慌,当时非常想放弃。当天还经历了爆胎,我跟我爸又在烈日下蹲地上修了一个多小时车。”毛卓翔说,最艰难的是第三天,中午从饭店出来就开始下大雨,他们一直冒雨骑行到晚上七点多才找到酒店休息。

“虽然穿着雨衣,但浑身都湿透了。雨水随着风不停地进入眼睛,吸到鼻孔,特别难受。无数次想停下来,但每次都鼓励自己再坚持一下。就这样在放弃和坚持中斗争着,最终骑到了目的地。”毛卓翔说,父亲一天天年纪大了,自己将要上高中,以后学习任务重,应该没什么机会能陪父亲骑行这么远了。“这可能是我在学生时代最后一次陪父亲骑车远行了,一想到这里就觉得必须坚持下去。”毛卓翔说,这一趟很有收获,学会了给自行车补胎,体会了在困境中坚持的意义和克服困难后的自豪感。

受访者供图

毛会春(左)和毛卓翔。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