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响抗日战争第一枪
89年前的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人民从此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今天,请勿忘国耻,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强我中华!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日寇曾经认为中华民族是一盘散沙,却没想到有人违抗“不抵抗”的命令打响了抗日战争第一枪。这个人就是来自辽宁盘山的王铁汉。
据史料记载,日本兵一开始都是用刺刀扎,东北军士兵赤手空拳,被扎死的很多,钻到床下的士兵都被机关枪扫射而死。为了带领兄弟们突围,王铁汉冒着违抗军令的风险,命620团士兵待日军一走近就开火。
中国第一份抗日宣言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发表了抗日宣言,号召全民族武装抗日。1931年9月19日,在沈阳皇寺路福安里3号,作为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所在地,这里发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第一份抗日宣言——《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
一位心怀民族大义的校长
在东北天地惊变的那一夜,在东北军群龙无首不战而退的那段历史中,有一位校长心怀民族大义,断然拒绝日本人的“好意”,当机立断,使出浑身解数保全了学校的学生、教职工等数千人,而自己则成为最后离开学校的人。这个人就是当时上任不到10个月的东北大学校长宁恩承。
宁校长对东北大学数千名师生说:古人说“士报国恩”,今天国难当头,我们全是一国的善士,应有“士报国恩”的准备。如果发生任何危险,应该恪守“士报国恩”的信条,就一切无恐无忧了。
一首未出版就传唱全国的歌曲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锦绣河山沦陷敌手。东北军官兵,东北百姓,携妻带子被迫流亡关内。此时,出现了一首歌曲,它还没有出版,就在民众及东北军中传唱,而且很快传遍大江南北。它不仅唱出3000万东北同胞悲惨遭遇和悲愤之情,更唱出了全国军民一触即发的抗战呼号,这首歌就是《松花江上》。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在西安的张寒晖创作出《松花江上》的歌词,并以北方失去亲人的女人,在坟头上的哭诉哀声为素材,写成《松花江上》的曲调。
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松花江上》在日寇大举侵华的紧要关头,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乃至全国人民的悲愤情怀,唤醒了民族之魂,点燃了中华大地的抗日烽火。
一支英雄部队
早在卢沟桥枪声响起之前,在东北大地始终活跃着一支中国共产党掌握的武装力量,他们曾一度拥有“中国工农红军第32、33、36、37军”等番号。不过,这支红军部队后来的名字更家喻户晓——东北抗联。
14年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东北抗联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英勇战斗,为光复东北、取得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据统计,东北抗日联军对日作战次数10余万次,牵制76万日军,消灭侵略者18万。
一场正义的审判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先期潜伏的小分队和苏军一起发起进攻。日军东宁要塞守军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战斗落下帷幕。
1956年4月,按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中国政府成立特别军事法庭,于当年六七月间,分别在辽宁省沈阳市和山西省太原市两地开庭,对45名日本战犯进行审判。
其中,日军中将师团长铃木启久、伪满洲国国务院总务长官武部六藏等36名战犯均在沈阳审判。
在沈阳的对日本战犯的审判,是国际社会审判日本战犯的延续,也是新中国审判日本战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对抗日战争胜利的一个重要总结。
据新华社客户端
日本战犯藤原广之进低头认罪。